深圳资讯
消失的100亿票房去哪了?
2024-8-30 21:10:03

是电影不好看了?票价太贵了?还是奥运分流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也许是沉寂过后的蓄势爆发;

也许是经历过至暗时期,人心向暖的乐观期待;

总之,从结果来看,去年暑期档电影交出了高分试卷。爆款多,口碑好,市场热。

一个个突破影史的数字,让我们以为中国电影有了光。

然而,今年的暑期档,和今夏的雨量一样,一场接着一场大雨,劈头盖脸的砸下来。寒意席卷,全部凉凉。

从数据上来看,据灯塔专业版截至8月27日18时,2024年暑期档(6月1日- 8月31日)档期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14亿。但与去年暑期档超206亿元票房的成绩相比,缩水接近一半。若抛开服务费,今年暑期档票房只有101.94亿元,勉强过了100亿大关,这一数据直接把暑期档票房水平拉回了十年前。

作为一年中时间最长、受众最广的档期,暑期档的全面失色,无疑是给中国电影敲响了警钟。

是电影不好看了?票价太贵了?还是奥运分流了?

今年暑期档在影片供给量上是比较充足的,目前已有139部影片上映或定档,与去年持平;平均票价41元也保持稳定,只比去年上涨0.1元。另外归咎于“奥运流量”分走了部分关注,有点道理但也不多,何况今年影院大屏看奥运的创新形式,还为暑期档贡献了200多万的票房收入。

再看主创阵容,去年爆款《消失的她》打造者陈思诚,今年仍有影片《解密》上映;票房保障沈腾,也联合马丽这对黄金搭档,带来《抓娃娃》让市场全面押注;再加上去年暑期档横空出世的《封神》导演乌尔善,今年下手操刀的更是超强IP《异人之下》……

似乎,还是去年的配方,但今年,怎么不奏效了?

口碑票房倒挂愈演愈烈

在以往的暑期档中,虽然也存在口碑与票房不一致的情况,但通常会有几部电影能够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较好的平衡。而今年暑期档,口碑票房倒挂的现象尤为越明显。

单纯从口碑的角度来看,《走走停停》《落凡尘》《从21世纪安全撤离》《头脑特工队2》等均属豆瓣高分影片,但票房无一突破5亿。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营销和宣传的作用在今年暑期档显得更为突出。一些电影凭借强大的营销手段,在前期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电影院,但由于影片质量未能达到观众的预期,导致口碑下滑。其次,观众的审美需求更加多元化,对于电影的评价标准也更加严格。一部电影要想同时获得高票房和好口碑,必须在剧情、表演、制作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准。

曾开启口碑营销时代的里程碑影片是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也是暑期档。然而当徐峥今年再带领现实主义题材的《逆行人生》重新杀回暑期档,形势已然完全变化。

两面来看,首先,暑期档票房最好的电影们同样背负着不少差评。比如《抓娃娃》关于“抄袭《楚门的世界》”“东亚惊悚片”的评价;《默杀》关于“虐女”的评价;《云边有个小卖部》关于“鸡汤”“难看”的评价,每一个都充满争议。但黑红也是红,有争议也好过无人问津。一部话题性强的影片,差评最多能影响口碑,而不会让它的票房预期从几十亿跌至几亿。

负面评价和口碑一样不重要, “口碑营销”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影响影片票房起落的核心在于观众的兴趣。只不过,如今观众兴趣的变化更快,更难以掌握。就像对类似《逆行人生》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从“关注苦难”到“消费苦难”的认知变化,是很难在上映前被预判的。徐峥本人也在路演中表示,“如果有机会,我还回去弄喜剧,给大家再多带来一点笑声。”

影片类型丰富却无爆火之作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截至8月17日,今年暑期档已有138部影片上映或定档,已经基本持平去年暑期档的最终上映的140部,包括剧情片48部,动画片25部,纪录片10部,喜剧片、动作片、犯罪片、爱情片都超过5部,在类型题材上更加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

然而“种子选手”的全军覆没,是今年票房断崖式下跌的主因。徐峥导演的《逆行人生》、陈思成导演的《解密》、乌尔善导演的《异人之下》,在上映之前均被视为潜力股,但这三部电影的档期成绩分别为3.07亿元、2.97亿元、1.07亿元,《异人之下》的口碑滑铁卢,甚至被调侃,衬托了剧版《异人之下》的成功。

从观众构成上也不难解码几部“种子选手”失利的原因。比如,女性观众在大盘中的占比一直处于更重要的位置,但几个“种子选手”在女性观众中都不够受欢迎。据灯塔专业版截至8月19日的数据,女性观众占比最高的是《头脑特工队2》《神偷奶爸4》《默杀》,而《解密》《逆行人生》的女性观众占比均低于暑期档均值。能够异军突起的《异形:夺命舰》,也依赖女性观众的进场,占比达到47%,远高于好莱坞真人进口片均值。

作为暑期档最主要的年轻观众群体,今年暑期档也同样失焦。25岁以下观众占比最高的是《云边有个小卖部》和《默杀》,二者以50%和30%的占比领先。而像《抓娃娃》《解密》《逆行人生》等影片,均跌至18%以下。

合家欢影片含量降低,同样影响着大盘,去年暑期档多人观影占比达14%,今年仅11%,多人观影占比最高的正是档期票房第一《抓娃娃》,达到15%。

另外,抓住下沉市场也成为关键,据灯塔数据显示,四线城市票房占比高达19.30%,较去年仍有小幅上涨。今年暑期档的票房前三名《抓娃娃》《默杀》《云边有个小卖部》均在下沉市场表现突出,占比高于大盘。

从供给侧角度,观影选择趋向保守的当下,变化的国民情绪和电影消费观念,才是更隐性的需求侧变迁,而这一点还没有得到从业者的足够重视。

欺骗式营销很难带来票房转化

如今的电影票房过度依赖营销,“套路化”“诈骗式”营销,靠忽悠让观众走进影院并非长久之计。在摸清营销套路,逐渐冷静之后的观众,无论片方对影片如何扩大宣传、加大投流,都很难转化成票房,甚至过度营销让很多人产生了逆反心理,伴随着信用透支,转化率也在持续降低。

虽然前面提到口碑对如今的票房影响不大,但行业中产生的一些乱象,还是亟需得到重视。

一方面,有部分电影确实存在恶意抹黑竞争对手的现象,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不仅损害了其他电影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电影市场的秩序。另一方面,饭圈文化的侵蚀也不容忽视。一些粉丝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不顾电影的质量,盲目为电影刷票房、刷好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其他观众,也不利于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实可以看到,《从21世纪安全撤离》在点映期,爆发了很多自来水影评,超高的点映上座率也促使影片提档上线;在暑期档最后进场的《异形:夺命舰》也有出色表现,上映后票房迅速突破1亿元,其独特的科幻题材、紧张刺激的情节以及具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吸引了科幻迷的关注,满足了观众对于科幻惊悚类型影片的需求。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影片题材出色、质量过硬,哪怕在营销上没有特别大的动作,也可能会产生因为内容品质带动的票房逆袭。

后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与情感。然而,如今的电影市场却在商业化的浪潮中逐渐迷失了方向。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短期的利益追逐,而忽视了电影的本质 —— 触动心灵、引发思考、传递价值。

回归本心,关注口碑

回归本心,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要重新审视电影创作的初衷。电影市场应该从迎合观众的短期利益,回归到关注电影质量和口碑的本心。电影从业者应该更加注重剧本的打磨、演员的表演以及制作的精良程度,以创作出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票房与口碑的双赢。

关注口碑,也绝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好评,而是要以观众的真实感受为导向。《走走停停》《姥姥的外孙》《从21世纪安全撤离》《负负得正》《异形:夺命舰》《刺猬》,以上,应该是今年暑期档好评较为多的影片,或满含温情,或勇于创新,归其根本还是真诚。

另外,比如《逆行人生》虽然被观众质疑是消费苦难,但不得不说,我们还是要感谢它的勇气。现实题材不好拍,难道就不拍了么?也许它不完美,甚至因为某些原因最后落入俗套的回归大厂的结局。但正如片尾字幕:“谨以此片献给努力生活的人”所想表达的,生活不易,每一个个体需要被关注,也更需要被尊重。苦难被放大是不舒服的,但恰因如此,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作品能够反映真实的大众生活,毕竟艺术就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鼓励创新,突破传统

鼓励创新,更是电影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影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尝试新的题材、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叙事方式,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应该给予年轻导演和创新作品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在电影市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比如《从21世纪安全撤离》《解密》《负负得正》等影片,都在拓展国产片语法的边界。以《从21世纪安全撤离》为例,虽然票房仅1.1亿但口碑突出,2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到37.1%。它在实拍电影领域找到了更二次元的叙事方式,与年轻观众产生了共鸣。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看过之后,大多数人给到的评价也只能是个“癫”,如同吃了菌子一般。但我们欣喜于看到了一部非常自我表达的影片,真正意义上的“新”片。

另外,在今年暑期档,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创新。一是,尝试将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直播带进电影院,为电影院带来了新的消费场景创造了可能性;二是,好莱坞惊悚电影《异形:夺命舰》的零删减引进,超预期的票房成绩,提示我们也许可以尝试放宽影片的放映尺度,在外片引进等环节拓展更加多元的影片类型,提升影院对观众的吸引力。

总之, 暑期档票房数据的惨淡,是每一位电影人正切身体验的一场危机, 更是一次深刻的反思与觉醒。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