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源思维:洞穿本质的深度思考法》
作者:何艳玲
01 什么是深度思考?
顺手搜索一下,就可以得到很多定义。
比如,深度思考,就是把大脑训练得具有信息检索功能,能够抓重点、看本质。
香奈儿前CEO莫琳·希凯(MaureenChiquet)所撰写的《深度思考: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一书,对深度思考的定义就如其副标题: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定义:
艾隆·马斯克(ElonMusk):深度思考对于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事物非常重要。你需要深入研究一个问题,理解其本质和根源,然后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深度思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它涉及对信息的综合、评估和推理。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卡尔·纽波特(CalNewport):深度思考是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创新和进步。然而,这种能力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培养。
迈克尔·西蒙斯(MichaelSimmons):深度思考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涉及对信息的综合和重组,以及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常规,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
要理解深度思考,首先必须明确区分思维层次的几个重要概念,即现象、事实和本质。
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摒弃主观偏见,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和解析。
第一层:现象
现象是事物或行为的一种表现,即“观其然”。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可以被直接观察到的部分。它是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现象,很可能是虚假的、误导的。
比如:小天没有交作业。
这句话描述的就是一个现象。现象可以被看到、听到,是人人都可以触及的层级。
第二层:事实
事实是现象传递的信息,也是现象的属性,即“是其然”。事实是对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和解释的结果,是事物真实存在的状态或属性。事实通常是通过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事实比现象更为深入,它揭示了事物更内在的一面。
比如,小天没有交作业,其传递的信息可能是:
A.时间不够不交作业。
B.很多题不会做不交作业。
C.对老师不满不交作业。
显然,这三个事实都不一样。也就是说,一个现象,其背后的事实有多重可能。事实需要思考、甄别,是不少人都无法触及的层级。
第三层:本质
本质是事实的根本属性,即“所以然”。本质需要深度思考、研判,是很多人都无法触及的层级。比如,在上述三个事实中,我们需要进一步知道:
A.为什么时间不够?
B.为什么很多题不会做?
C.为什么对老师不满?
当我们在询问原因的时候,已经在进行更深入的本质探究。从现象层到事实层再到本质层,这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如果仅仅停留在第二层,甚至第一层,都不能称之为深度思考。可见,无论哪一种定义,深度思考都与探究事物的本质有关。
02 深度思考和浅层思考
停留在现象层和事实层的都是浅层思考。
很多人的思维只是在现象层,也就是就现象谈现象。事实层虽然比现象层更深入一些,但它仍然只是对事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还原,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
在这种思考方式下,我们可能会了解到事实,但还是无法了解事实发生的机制和机理。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困扰、误解和冲突,都可能因为我们仅仅拘泥于现象的表面,从而无法深入理解事实的真相,更无法探究到事物的本质。
如果回到思考的运作机制,深度思考与浅层思考的最大区别是:单一断定思维主导浅层思考,多元因果思维驱动深度思考。
举例说明:
现象:小天没有交作业。
结论:因为小天懒惰,所以他没有交作业。
这里使用的就是“单一断定思维”,其特点是:只有一个假设(小天懒惰);没有提供证明材料支持逻辑,只断定没论证;通常是内部归因。
“单一断定思维”,这种浅尝辄止的思考方式就像一把剑,不仅割断了深入探索事物本质的可能性,更可能在挥舞之间让我们得出与事实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又像一个隐形的陷阱,悄无声息地潜伏在我们的生活中,时不时让我们跌入其中,甚至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深度思考如何分析。
第一步:提出假设
现象:小天没有交作业。
关于这一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基于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这些不同的假设,也就是我们分析事物的多元维度。提出假设的过程往往是还原事实的过程。
假设A:时间不够,没有交作业。
假设B:很多题不会做,没有交作业。
假设C:对老师不满,没有交作业。
在探讨小天的行为时,必须谨慎地避免过度简化或一概而论。
深度思考往往不会轻易地将“小天懒惰”这样的标签作为解释其行为的出发点。这是因为,诸如“懒惰”这样的内在特质描述,实际上是非常难以精确测量和界定的。
什么是懒惰?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人的内心世界复杂且多变。
更重要的是,如果草率地将“懒惰”视为小天的内在特质,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一个逻辑上的误区。
因为,如果懒惰真的是小天固有的品质,那么他应该对所有事情都表现出同样的消极态度。然而,我们发现小天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非常积极,而在另一些事情上则显得不太投入。
这种差异表明,他的行为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某一固定的内在特质。
因此,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小天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许他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对另一些事情则不感兴趣;也许他在某些领域有自信,在另一些领域则感到挫败。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他的行为表现,而不是简单地用“懒惰”来概括。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小天,从而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需要通过证据(通过观察、询问、间接了解等多种方法获得)来论证哪个假设成立。
第二步:验证假设
验证假设的过程往往是辨析因果的过程。
假设A(简称时间假设):为什么小天时间不够?
假设B(简称能力假设):为什么小天很多题不会做?假设C(简称情绪假设):为什么小天对老师不满?
如果验证了假设A,接下来我们可以再次提出假设并追问,以保证最大程度接近本质(真相):
为什么时间不够?
如此几次,直到找到问题根源。
现在,可以针对“小天没有交作业”这一现象得出结论了。
第三步:得出结论
比如,如果时间假设被验证,则结论是:
小天没有交作业,是因为他帮助同学处理紧急事而导致时间不够。
当然,真实情况也可能是能力假设和情绪假设。
在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或老师在批评小天之前,真的走过了“多元因果思维”之路?是否曾试图拨开表象的迷雾,去探寻小天行为背后那复杂交织的原因?还是仅仅凭借一瞬间的“单一断定思维”,就匆匆为他贴上标签,画地为牢?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充斥着由“单一断定思维”所引发的误解、困扰和冲突。如此,往往是误解的加深,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
这种浅层次的思考方式,就像是一面模糊的镜子,扭曲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导致我们与他人之间产生难以逾越的鸿沟。
我们因为缺乏“多元因果思维”的深度思考,而经常陷入各种“认知偏差”之中,无法自拔。因此:
•作为父母,如何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事实和本质?
这意味着可能需要放下成人的预设和偏见,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的世界。他们的每一个行为,无论是哭闹、撒娇还是叛逆,都可能是他们在试图表达自己的需求、情感或对世界的探索。
•作为恋人,如何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事实和本质?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穿透日常生活的琐碎和冲突,看到彼此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恐惧。因为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包括那些不易被察觉的脆弱和依赖。
•作为老板,如何理解员工行为背后的事实和本质?
这意味着可能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才能准确把握员工的行为动机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管理策略,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度思考,认真回答。
与浅层思考相比,人们一般不愿进行深度思考,因为深度思考往往意味着:
•要脱离惯性思维,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这非常伤脑细胞。
•当跳出自己看自己之后,意味着可能要否定自己。
•要不断进入细节推演,不断往细里纵深,就像侦探一样寻找真相,就像画师一样提前把未来画出来,这非常烧脑。
既然深度思考如此累,为什么还要深度思考?这是因为它往往让我们:
•往前走的时候有了地图,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我们会变得非常坚定,不容易被外界的质疑和声音所影响。
•减少随波逐流带来的伤害。
03 深度思考的核心:辨析因果
辨析因果,不仅是深度思考的核心所在,更是区分深度思考与浅层思考的重要标尺。
那么,何为辨析因果呢?
简而言之,辨析因果就是通过收集证据、严密推理来验证假设的过程。它要求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相关关系,而是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因果关系,探究“为何如此”的根本原因。
辨析因果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对关系:
因为X,所以Y。
这里的Y是果,而X是Y发生的因,也就是Y成立的条件。
X也被称为变量。一个果,可能有多个因(变量),可以用X1、X2、X3……来标注。但在这么多变量中往往会有一个关键变量,即关键X。
就此而言,深度思考的过程,是通过辨析因果找到关键变量的过程。如果无法辨析因果,就无法真正还原事实;如果没有找到关键变量,也就无法洞穿本质。
“深度思考句型”通常如下:
•我认为,因为……
•我预测,因为……
•我同意,因为……
•我不同意,因为……
往往,这些句型的上半部分我们用得都很多(因为人们从不缺观点、想法和猜测……),但后半部分则用得很少(因为少有人把“因为”讲得有理有据)。
现在想想,你平时是在浅层思考还是深度思考呢?
与深度思考相比,浅层思考更像是一种思维懒惰。尽管它有时可以给我们节省时间,却很容易让我们陷入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当然,深度思考,这一探寻事物本质之旅,绝非一蹴而就的短途跋涉。
为什么称之为“不断逼近”?因为深度思考往往并非一锤定音的终
极结论,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思考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曲折,甚至有时会觉得自己离本质越来越远。
但正是这些一次次的追问、一次次的反思,让我们逐渐拨开迷雾,越来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最终,当我们经过无数次思考和追问后,终于触及事物本质时,那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就会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关上一扇门,另一扇门就会打开?
蒋勋先生在《红楼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他曾发表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很多人认为生活不公平,有些人富有,有些人贫穷,有些人健康,有些人卧病在床,有些人轻易成功,有些人却屡战屡败。但是在所有这些不公平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节——当他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就会打开另一扇门。”
尽管这段话在情感上给予人们慰藉,但如果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就会发现:无论这句话多长,它的核心意思都是一个因果关系:
结论: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总会打开。
原因:因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调节。
这个因果关系其实有些荒诞。
首先,这个结论—“一扇门关闭,另一扇门就会打开”—并不总是成立。
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在遭遇挫折后都能迅速找到新的出路。有些人可能长时间处于困境之中,甚至一生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枷锁。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些人承受着深重的苦难,有些人则过着相对顺遂的生活。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生的起伏归结为某种固定的规律或模式。
其次,关于“无形的手”,其含义和性质也是模糊不清的。它究竟是指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还是代表着身边的贵人相助,或是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答案。
因此,在缺乏具体解释和证据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接受这样一个含糊的因果关系作为解释人生现象的依据。
确实,当我们审视广为流传的心灵鸡汤之语时,会发现那些看似充满智慧的语句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
这些表述往往以一种笼统、模糊的方式呈现,让人在初读时觉得颇有道理,但稍加思考便会发现其中的漏洞。这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有时会让我们振作,但也很容易迷惑一些人,尤其是没有养成深度思考习惯的人。
他们可能会被这些表面上的真理所打动,而不去深入探究其中的逻辑合理性和事实依据。
然而,最能经受检验的智慧并不是来自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而是来自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事实的准确把握。
04 深度思考的本质:认知方法论
方法与方法论存在很大区别。
方法(method)是完成某件事情的具体步骤或技术。
方法论(methodology)是指导人们如何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原则和理论框架。
因果关系,即方法论,却可相通。别人的人生经验有没有用,并非取决于别人能传授多少经验,而是取决于我们能从别人的人生经验中认知到什么。也就是说,我们是否拥有自己获得钥匙的工具。
深度思考不仅需要掌握具体的方法,还要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原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思考体系。深度思考具有这些特点:
深度思考是批判性思维。它涉及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估,以及基于证据的证明。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被现象所迷惑,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深度思考是反思性思维。它涉及对自身想法和行动的反思和评价。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改进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深度思考是创造性思维。它涉及对信息的综合和重组,以及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常规,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新。
05 学会深度思考,才能产生思想
深度思考旨在探究事物本质,但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因为并非人人也并非事事都能到达本质。那英有首歌《雾里看花》,其中的歌词非常贴切:
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丝凝结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
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如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需要“慧眼”。
所谓“慧眼”,就是思考和认知的深度。
而唯有深度思考,才可以让我们追根溯源,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想他人之所未想。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当你80%的时间用于挖掘思考和认知的深度,剩下的20%就可以为人生做正确的决定!
《源思维》:洞穿本质的深度思考法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