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最高损失数千万,被金融茶暴雷套住的闽南小镇

题图 | 《龙井》

一个以茶闻名全国的闽南小镇,成也茶叶,危也茶叶。

起风了,柑橘的香气铺满街道。

一辆满载着小青柑的红色大卡车刚刚抵达福建安溪西坪镇,镇上的人骑着小电驴和摩托车紧随其后。卡车挤过几道弯,停在了祠堂广场。广场入口几乎被堵住,只留了条狭小的通道。

一包包被撑满的蛇皮袋从卡车卸下,随卡车而来的人们轮流认领,带回家去。

西坪镇居民排队领小青柑。(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文琴看着这个场景,熟悉的柑橘味道把她拉回去年:每天十个小时的劳作,手工将小青柑掏空沥水,按皮重1.8元/斤卖给茶商,最后挣了一万多。

她有些怀念这种辛苦但踏实的感觉。接连近一个月的失眠,令她觉得浑身疼,没力气,“不敢想了。”

今年6月,文琴听亲友介绍,掏空家底买了泛茶——这是一款以茶叶为名的“理财产品”。所有人都告诉她,泛茶的老板是西坪老乡,产品稳,回报高,只需要一两个月,就能赚到过去一年的收入,他们都买了。

如同过去任何一桩庞氏骗局暴雷的结局一样,这个在小镇酝酿的梦境一夜之间破碎了。8月3日,泛茶发布公告:公司大量资金被限制,经商议,将对公司进行债务或股权重组。

(图/《龙井》)

大部分常年住在山里的西坪人,不知道重组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上家一夜之间都不回消息了,镇上的泛茶店全都大门紧闭,远在广州的总公司也是如此。

钱不见了,生活也丢了。

像一场狂欢节结束,金钱和梦境轮番刺激过后,小镇只剩一片狼藉。被剩下的人们留在原地,漫无目的地翻找还有什么能用的东西。

茶叶往事

王玉梅倒了杯茶,开始回忆往事。

她今年76岁。在她年轻时,山上都是茶园。她是茶场女工,丈夫是镇上的小队长,带队在管辖的片区为茶田、茶场开路。

从采摘、挑选、晾晒、摇青、炒青,到揉捻、包揉、翻炒、组装,制茶的环节,她几乎都参与过。

安溪是中国著名的铁观音之乡,茶叶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夸张地说,通往西坪镇的路,是被茶叶铺就的。

西坪镇六斗村。(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有关茶的历史,西坪人的答案基本一致:清朝时期,这里发现了铁观音的母树。民国初期,西坪最古老的茶行之一“梅记茶行”成为整个安溪县最大的茶行。安溪产的铁观音,一半以上经由梅记茶行销往国外。

那之后,西坪镇的名气大了起来,人们因此获益。

1985年之后,西坪拥有茶叶加工公司120多家,在海内外各地则有几千家茶叶联营公司或茶行。到了1996年,西坪镇拥有茶企 150多家,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90多家。

据报道,1995至1999年间,西坪铁观音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屡创新高。100克铁观音茶叶分别以3.4万到11万港元成交。

2006年底,西坪镇人口还不到6万人,而全镇茶园面积达到2467公顷,茶叶总产量为3430吨,社会销售总产值达到3.96亿元。镇里90%以上的人口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茶农的茶业收入比2004年增长20%以上。2008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7310元。

(图/《茶金》)

那些年,小镇经济围着茶叶转。

王玉梅回忆,最繁华的时候,各地的商人、游客蜂拥而至。镇中心街道上迅速开起了很多餐厅、民宿、旅馆,经常水泄不通。

那是一段忙碌但幸福的日子。镇上的人们以茶叶为根基,生活跟茶汤一般苦后回甘。和很多小镇一样,这一代的孩子们渐渐长大,都外出工作、成家,就很少回来。

回不来的还有以茶为荣的盛况。据《新民周刊》报道,2008年,泉州市茶叶实验室检测出西坪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2011年,福建农林大学的一篇硕士论文曾对安溪县5个茶叶主产区做茶样农药残留和稀土含量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过去两年间西坪茶区检出水胺硫磷、三唑磷等7种农药。此外,西坪茶区的稀土含量也偏高,集中在2—3.5mg/kg。按照当年《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茶叶稀土含量≤2mg/kg计算,整片茶区的稀土合格率仅20%。土壤中稀土总量和外源喷施稀土元素,是乌龙茶稀土污染的主要原因。

西坪镇上,昔日托起小镇的茶山已经逐渐荒废。(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连锁反应之下,当地土地情况开始恶化。茶田结块,保证不了茶叶的质量,甚至长不出合格的叶子,也就没办法给供应商交货。随后,部分田园荒废,茶企倒闭,茶叶文化园、交易所人去楼空。

人们离开了小镇,小镇也渐渐远离了茶。

阵痛过后

被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李阳夫妇在镇中心街道上开了一家竹制品店,主要卖竹篮、簸箕。

生意不好做,有时一天下来都没有一个客人。为了养活两个孩子,夫妻俩弄了份副业,到镇篮球场附近支起了烧烤摊。那边夜里很热闹,“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每晚从六点做到次日深夜两点,一干就是十年。

也有坚持从事跟茶有关产业的人。

当李阳们想办法用各种小生意支撑生活时,小青柑的需求在西坪出现。他们有的是家庭式作坊,几个人在家门口,将一捆捆小青柑解开倒入水中,泡好,挖瓤,取皮,等待专人回收。

西坪镇的人们正在清洗小青柑。(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有的是转型做柑普的茶厂。有货时,招一些零工,一群人在厂里不分昼夜地挖果肉,文琴去年就是在茶厂工作。因为有设备,空间也充足,厂里接的货量更多。原先晒茶叶的竹匾,现在用来装只剩果皮的青柑。青柑烘焙干透后,再由专门的人负责将外地运来的熟普塞入,打好包装,销往外地。

但这种强度很高的流水线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

与王玉梅年纪相仿的老人,只能协助烘焙、晾晒、组装,很难参与到其他环节。

大概十年前,王玉梅的丈夫突发疾病,要靠外力支撑才能站立,每走一步都很艰难。镇上的赤脚医生说,这是风湿病。

但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很快她丈夫的十指扭曲,膝盖和脚掌肿大,不能干活。

(图/pexels)

他们住在一栋自建的两层楼里,二楼基本荒废。为了方便生活,他们搬到了一楼右侧的小房间里:砧板、灶头在进门的左侧,靠墙;右手边的小门外是洗手间;斜对角有张一米二的木板床,铺着花色被套;对面是冰箱和简易的木制储物柜,中间一根柱子,就当作厨房和卧室的间隔。

茶叶市场不景气,只能哪里缺人去哪里,什么都干一点。两个多月前,王玉梅找到了一份环卫工作,月薪不到两千元,而丈夫的止痛药每月就得花掉一千多。农村老人都要强,王玉梅从不主动向在外的孩子要钱,只能到处打零工养家。

她每天重复着这样的生活:天蒙蒙亮,便起床准备早餐;凌晨四点多就一晃一晃地走下倾斜达到40度的砂石路,到一公里外的小学旁打扫卫生;中午还得赶回家做饭;直到下午四点半,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

王玉梅生活里少有的娱乐,是跟附近年龄相仿的朋友聊天。在她们口中,王玉梅第一次听说了泛茶。

“杀熟盘”

福建人家庭观念重,热情好客。除了休息时间,家中大门总是敞开,欢迎路过的人随时进来喝两杯,顺便唠点家常。

过去三年,居民们多次看到一辆辆宾利从外地开回来,车身贴满“泛茶”字样的招牌。 去年6月,安溪县举办了首届“泛茶杯”武术邀请赛; 今年过年,六斗村的村民们免费看了一场盛大的烟花表演。 他们听说,烟花价值50万。

(图/《龙井》)

金色外墙、白色招牌的泛茶店,在小镇陆续开张。多的时候,整个镇上超过十家,“大概隔50米就有一家泛茶店”。

泛茶老板郑朝根是安溪当地人,一名自称郑朝根小学同学的男子说,当时人们认为投资泛茶产品“稳赚不赔”,几个月就能赚到一年的钱。他们笃信这家公司绝对不会出问题,只管投入就好了。 他补充道,听说今年农历八月郑朝根会回来祭祖,经他投资重建的祖厝格外富丽堂皇,“不信的人,都可以上山看看”。

“祭祖这么大的事情,还能拿来骗人吗?”当地人都说。

据多位当地人回忆,从安溪县到西坪镇的路上,以及西坪镇通往山上各个村落的村道上,曾经布满泛茶的广告。越靠近郑朝根的老家,山那头的六斗村,泛茶留下的痕迹越明显:六斗村的路灯上挂满了招牌,直至9月初,仍未被拆下。

六斗村边上的路,还高挂着泛茶的广告。(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开始有人按捺不住尝试。秦安有一位朋友自去年5月开始投入100万,今年出事前,数字后面多加了一个零。

今年2月,秦安先投了11万,到4月赚了37000元。金钱好像成了一串诡异的数字,不需要付出什么就自动翻倍。此时泛茶连续出了几个新产品,他没控制住,“就想着再赚一点点。”

尝到甜头之后,他越投越多。为了多投,他跑了三家银行贷款,但只有一家愿意跟他签合同。

秦安奔走于这场金钱游戏时,他在工地搬沙的妈妈也听信了朋友的话,将仅有的一万多元存款,悄悄买了泛茶。

在小镇每个角落的注意力和财富,都迅速被吸进泛茶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听说了,这是一条快速致富的坦途,可以放心加大油门,直达终点。

(图/pexels)

秦安说,有些卖菜的商贩也凑钱一起买,一人出3000,到账再分掉。还有不少人拿着营业执照和没还完贷款的房子去抵押,从银行和信用社拿到更多的钱,奋力一搏。

这位传闻中神通广大、有求必应的老乡,成了他们改变生活的希望。

“陌生人来家里说,买泛茶肯定赚钱,我肯定不信。那如果是你亲戚说呢?这种就是杀熟。”李阳回忆,亲戚原来骑自行车,一年后改开路虎了,“不心动是假的”。于是他和妻子掏光各自存款,甚至用个人账号在多个平台网贷。在互相没有商量的情况下,两人累计投入了120万元。

李阳70岁的妈妈住在家里楼下,平常外出捡空瓶和纸皮,一个月只能赚几十块。同样地,老人也悄悄跟其他人一起合伙,买了差不多一万块。

到了四、五月,镇上入局的人越来越多,都是从身边拉人头,朋友、亲戚,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互相介绍,彼此怂恿。买泛茶似乎成为一件“正确且聪明”的事,“不买别人都说你是傻子。”很多人都这样说。

(图/pexels)

他们眼看着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入局之后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一个个自愿跳进这个漩涡,并将它进一步往四处扩散,将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拉了进来,直到被淹没。

每个人各自做着一夜暴富的梦。裂痕出现了,但狂热的气氛里,无人察觉。

一位安溪的出租车司机回忆,今年三月,路边的泛茶店悄悄改了名,变成了“六斗茶”。有一天他拉了位60多岁的老奶奶,老奶奶在车上打电话:泛茶经销商要将60万本金和10多万的利息一并打到她的卡里,她拒绝了,说自己多借了120多万,凑够200万再投下去。

他忍不住插话,提醒店铺改名的事,“我说你不要再投了,(钱)能拿回赶紧拿回来。”他拍了下方向盘,语气激动起来,“可她不信,她很生气地说,你一个开车的,懂什么?”

重新拼凑生活

看着马上逾期的贷款信息,秦安喃喃道:“如果那时贷不出来就好了,我现在就不会那么惨。”

多位投资人都说,当地人少则投了几千、几万元,数十万元最常见,甚至有上百万、上千万的人。这些数字是他们的全副身家。

这场席卷整个镇子的狂热骤然收场,小镇居民很无力。他们想不通两件事:为什么当初自己会一时冲动,不惜借贷也要把所有的钱砸进去;以及,为什么老乡会骗老乡?

好像一场梦,突然什么都没了。

泛茶暴雷事件,给小镇造成了连环打击。镇上大都是自建房,盖房子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文琴和秦安都盖了房子,但因为钱都亏了,没装修完,空荡的家里只有简单的几样家具,不知道要几年才能填满。

连带的,装修生意也不好做。“没人有需求”,一个商户感叹。

泛茶的广告牌曾经大量贴在楼面上,如今很多被撕掉了。(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现在的夜里,西坪镇上的街道上几乎没有人走动,附近商铺大门紧闭。当地人都说,以前凌晨三点,还有很多人在街边吃夜宵、喝酒。现在顾客没了,天一黑,饭店就都早早打烊。

钱都亏完了,李阳没再出过摊。“手软脚软,还怎么烤?”一旁的妻子说。

人们频繁走动,商量对策,也寻求慰藉。大多数人不敢告诉家里人,后悔和压力,只能自己扛着。

有老人想不明白,存了一辈子的钱,怎么突然这么没了,吃不下也睡不着,半夜起床走上山,到郑朝根老家门口,想找寻积蓄的踪影。

郑朝根的家在西坪镇西南部的山上,离镇子很远,开车要40分钟以上。

从小镇的市场出发,盘旋到半山腰,要留神才不会错过路口。途经的数个村落散落山间,自建房沿山路站立,像遗留在此的独居老人。偶尔有坐在家门口眺望山下的人,不时搭话:有没有买泛茶?答案几乎都是肯定的。

泛茶暴雷后,被投资者砸掉的郑朝根祖厝。(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时间在焦躁和压抑的空气中流逝,但事情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

他们只有在极度疲劳的时候才能睡着,不到几个小时,又像在噩梦中醒来,“闭上眼想到那么多钱,怎么可能睡得着。”

许多年轻一点的人背上了贷款,“以前我们没有负债,只是生活水平低了点;现在什么都没了,还背一身债。”李阳和几位朋友坐在店里叹道。

西坪镇街道路边,大部分泛茶广告牌被推到或者撕毁,有些还立着。(图/新周刊记者拍摄)

秦安愿意晚一点拿回自己的钱,他希望优先将本金归还给弱势群体。年轻人还有重来的可能性,但秦安看了太多不知道能怎么做的老人,他们起初还能用零工填补生活,现在只能叹气认栽。

王玉梅还是每日凌晨四点多出门,下工后回家照顾生病的丈夫。她没有智能手机,泛茶是托女儿买的。她的女儿在安溪成了家,有两个孩子。女儿把每天凌晨四点多起来包饺子攒的钱,加上东拼西凑的借款,投了160万,同样血本无归。

比起自己的养老金,她更担心的是女儿的生活该如何继续。

每件事都要钱。孩子们各有自己的家庭,她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不敢问女儿更多的细节,也不敢跟另外两个孩子说起这件事。

想起接到王玉梅哭着打来的电话,“女儿哽咽着跟我说,觉得自己是罪人,但她也有一个大窟窿都顾不上。她不敢回家看父母,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才敢回家。”

(图/pexels)

艰难的生活还得继续。李阳说,得收拾心情,过几天重新出摊,“能挣一点是一点。”他的妈妈也开始收集塑料罐贴补家用。

情绪最稳定的,可能是王玉梅的丈夫。他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妻子煮什么就吃什么。他没多想将来,因为早就失去了寻求改变的气力。

因茶而荣的小镇,因为茶被重创。

当一块瓦片开始碎裂,刚长出细纹时无人在意,直到听到响声碎落一地,人们才惊觉无法回头。

(文中文琴、王玉梅、秦安、李阳,均为化名)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锦江酒店的长租公寓,住满了酒店同行

Oct 1, 2024

飞猪往哪飞?

Oct 1, 2024

黄光裕两探“折扣店”,意欲何为?

Oct 1, 2024

良品铺子已把三成产品的价格打下来

Oct 1, 2024

无法退休的韩国人,70岁还在打零工

Oct 1, 2024

A股值得更多“泡沫”

Oct 1, 2024

并购热浪汹涌,A股年内发起重大重组上百起,中信领跑,中金最赚钱

Oct 1, 2024

方玉友退场、侯亚孟掌舵,珀莱雅还稳吗?

Oct 1, 2024

“A拆A”降温 年内逾20家公司宣告终止分拆上市

Oct 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