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年轻人涌向西藏,不止为了旅游

无数让人艳羡的造富故事的发生,让西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再只是高山与白云。

站在八廓街的巨型泡泡玛特模型前,阿敏有些恍惚。

这是他初到拉萨的第二天,对西藏的刻板印象已经被颠覆。和想象中的雪地草原、策马游牧的藏族生活“一点不搭边”,取而代之的是,拉萨城内遍地的川菜馆、装修风格独特的民宿酒店,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

当大多数人对“世界屋脊”的印象,还停留于神秘的布达拉宫、神山冈仁波齐以及藏传佛教时,西藏已经悄无声息地向商业社会迈进。为追寻着理想世界中的山川河海,年轻人背上旅行包一路向西。而如今,众多向往之外,人们来西藏的理由又多了一项:赚钱。

在早年进藏的创业者口中,阿敏总能听到普通人的财富故事:一个普通夫妻店,光靠卖烧烤就能年入30万;在内地卷生卷死的滴滴司机和外卖员,放到西藏就能月入2万;甚至早年有人跟着藏民挖虫草,一年只干两个月就能赚到20万……引得无数北上广的白领打工人艳羡不已。

这些造富神话有着或多或少的幸存者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西藏正成为一片蕴含机会的年轻人创业之地。

(图/pexels)

47岁的张立新在拉萨经营调味品生意,他不远千里从四川老家来到拉萨,看中的正是当地的消费潜力。通过几年的西部计划推进,西藏吸引了许多月薪过万的内地年轻人,他们有钱有闲却缺少可花销的地儿,是当地潜在消费主力。

“在内地,你再也找不到如此有野性的消费土壤了。”与东部沿海那些波澜壮阔的宏大资本叙事不同,西藏把更多机会和舞台留给了普通人。

到西藏赚钱去!

西藏的生意人普遍有一个共识:相比卷成红海的内地市场,西藏的生意要好做得多。

只要在拉萨的菜市场周边走上一圈,不难发现当地物价已和一线城市齐平:一盒阳光玫瑰葡萄,售价比内地高50%;成都卖25元一盘的青椒肉丝,在拉萨的餐厅起步价是35元;就连蜜雪冰城的柠檬水,都要象征性地贵上一块钱。

客观存在的物价差异,给初来乍到的掘金者们留足了想象空间。张立新甚至在一次市场调研中发现,一包鸡精在拉萨的零售终端价格涨了10%,但从成都发货到当地的物流成本仅增加2%。

“不要小看增加8%的毛利。由于平台的存在,在内地你连1%都挤不出。”来到西藏前,张立新曾在公司担任销售高管,后来独自创业开调味品公司。2020年,社区团购激战正酣,资本补贴导致调味品行业价格倒挂,原有的利润被无限摊平成个位数甚至更低,一年后公司倒闭,张立新就此背上了140万元的外债。

这段惨痛的经历,为张立新认识西藏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与内地电商平台肉搏的局面相比,西藏是平台经济鲜有布局之地。截至2023年,西藏常住人口仅有365万,对于大平台来说食之无味,因此资本没有大规模介入,西藏的生意盘子依靠中小企业、创业者维系,且留给中间的流通环节的利润颇为可观。

带着仅有的2万元,张立新在西藏重操旧业,开着小面包车跑遍了西藏各地的批发市场和餐饮店,还顺应时代做起了短视频账号。在一则视频中,他如此说道:“在西藏,我想咸鱼翻生,我想东山再起。”

某种意义上,西藏为许多像张立新这样的失意者,提供了一个自留地。

在西藏生活的那8年,阿宁听说过不少普通人的财富传说——阿里的冈仁波齐,一家洗衣店每年赚30万;负债十几万的内地人,旅游旺季在拉萨市区清真寺当外卖员,每月2万元打底......

这些故事,曾经离阿宁很远。但在不知不觉中,她也成了故事中的一员。

(图/《落叶归根》)

2012年,受到公路片《落叶归根》启发,高中毕业的阿宁在“家里蹲”两年后,从山西出发踏上了西藏骑行之旅,没承想这一去就是8年。起初,她在一家林芝当地的餐厅当销售员,工资只够温饱,唯一的好处是过得自在。

或许是运气眷顾这个漂泊的异乡人。阿宁在一次帮助客人购买藏红花时,发现了土特产代购的商机。恰逢虫草季节,她急忙赶往林芝的卧龙山,却被山口的几道铁栅栏拦住去路。

那几年,外界虫草价格飞涨,本地藏民划分山头,不允许外村人进入。阿宁于是找来一名藏族朋友,口头预支了5000元包车上山的“门票钱”,尽管此时她口袋里仅揣着500元。

阿宁只有7天的时间赚回本钱,这无疑是一场豪赌。

进山前,阿宁发了一条朋友圈“进山挖虫草,静候佳音”。跟着才见几次面的藏民,阿宁穿行在雾气弥漫的山林,趴在刚下过雨的泥土地上一寸一寸找虫草。

运气总对勇敢者青睐有加。装虫草的袋子被塞得满当,虽在路上丢了一千根虫草,但并不打紧,阿宁此行的回报已经超出预期。一周时间,阿宁抹去成本净收入十几万。阿宁第一次觉得,钱原来这么好赚。

赚到第一桶金后,阿宁在拉萨市中心的大昭寺附近,租下一个4层高的小独栋,实现了自己的客栈梦。接下里几年里,阿宁每年都会挖两个月虫草,闲时则照看下客栈生意,流水颇为可观

“西藏会给任何一个人重启的机会。哪怕你在外面一无所有,哪怕亏上几百万。”

一直游到蓝海变红

有市场就有竞争,所有的蓝海都逃不过“变红”的一天。

随着一句“青春没有售价,火车直达拉萨”响彻互联网,年轻人们组团出行,奔赴山川河海。2023年西藏旅游业迎来井喷,来访游客数量达到了5500万,是2017年的两倍多。

到访的人带来消费,留下的人发现商机。

咖啡酒吧、古玩市场、艺术中心和设计师酒店......新生事物在拉萨如雨后春笋般生长,曾经的日光城拉萨摇身一变成为不夜城。“拉萨的市场已与成都相差无几,不再有空白行业等待填补。”张立新说。

巨大商机背后,是愈发饱和的生态。

仅一年时间,原本的蓝海逐渐泛红。“现阶段西藏的商业优势在于高毛利,仅此而已。”按照张立新的观察,大部分新手进藏普遍会选择两个行业——餐饮或民宿,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同质化和挤对。

作为餐饮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张立新对市场变化有着直观的感受。新年过后,餐厅的供给不再稳定,对接人换得频繁。部分老字号餐馆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型卖快餐,有的则效仿内地,以近乎成本价的销售吸引顾客,“我们和批发商交流过,去年拉萨新开的餐馆今年已经倒闭了不少”。

突如其来的跌落,也让阿宁猝不及防。

2019年,阿宁曾向银行贷款,在林芝某景区开设了一家可容纳数百人的餐厅,不料撞上三年疫情,游客数量锐减,又遭遇餐饮红海,餐厅资金链彻底断裂,阿宁甚至被银行告上法庭追债,不得不把餐厅转让。

阿宁在林芝的雪山观景餐厅。(图/受访者供图)

原先躺着赚钱的客栈生意也大不如前。去年,西藏的客栈数量突然增加了400家,供需平衡被打破。特别是在7、8月的旅游旺季,各酒店为抢客源,采取踩踏式降价。张立新的民宿在去年同期还能以260元/晚的价格出售,而今年只能降至180元/晚。

游客生意在“变红”,西藏本地市场开发也进度缓慢。

当地媒介不算发达,为了拿下一个客户,张立新最长耗费半年时间,换来的只是200块钱。“这样的情况太常见。西藏市场和它的地理优势一样,是个‘易守难攻’的地儿。当地消费者不会轻易接受一款产品,你长得再帅、再漂亮也没用。”

在西藏的第一个月,张立新只拓展了30多个客户,刨除车马费、人力成本,倒亏了1万多元。

不得已之下,张立新原打算前往与西藏接壤的尼泊尔发展。但计划尚未实施,他的身体就发出了警告。随着10月到来,西藏天气转冷,空气变得稀薄,张立新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每天早晨都会流鼻血。

“因为一些人担心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环境,也会有几分用生命换取金钱的担忧。” 李泽在西藏南部某县区事业单位工作,他最初进藏工作的动机很纯粹,完全是被“工作6小时、包吃包住,月薪8000元起步”所吸引,同样的工资待遇,在内地卷生卷死才能拿到。

面朝雪山草原,收入稳定可观,李泽确实感受到了松弛感十足的职场生活。但西藏终究不是遗世独立的桃花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就足以“劝退”很多更习惯平原生活的人。

在理想生活之外,李泽的身体同样开始表现出了对高原的不适,手背因缺氧而呈现黑紫色。李泽听身边的老同事说,早前也有无法适应高原环境的内地同事,最终选择辞职回内地。

高原本身就是一道门槛,它阻挡了一部分人的到来,也考验着留下的人。

高原上的自由,不适合每个人

进藏8年,阿宁最终选择了离开,去到更为偏远的新疆和田。

在那里,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两人一起收购和田玉原料,到丈夫老家南阳做加工,销往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尽管生活已经安稳,她仍会怀念起在西藏的自由洒脱:2013年载歌载舞的林芝桃花节、雅鲁藏布江峡谷里的百年老桃树、直白村的日照金山......

南迦巴瓦的日照金山,又名燃烧的天堂。(图/受访者供图)

“每个人到西藏以后,都会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

阿宁依然记得8年前的那个冬日,她斜倚在客栈的窗边,沐浴着拉萨温暖的阳光,看着猫狗在客房间悠闲地穿梭,耳边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

在充满江湖情怀的浪漫中,她想起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山陀尔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大多数人去西藏,总想近距离感受纯净的自然风光。李泽第一次进藏时,是以游客身份,记忆里的一切都很美好:这里的天出奇的蓝,云出奇的白,七八月走在草原上,跟在一群群牦牛和山羊后头散步,悠闲又自在。

直到正式进藏工作,李泽才发现,进藏短期旅游和长期工作生活,心境完全不一样。“内地人在西藏,得学会忍受寂寞。”他说。

除开拉萨外,西藏大部分地方的市区商业化程度都不高,不管逛街还是购物都没有像样的地方。更多时候,李泽的娱乐活动只有看书、看电影,以及工作。

“以前总觉得在大城市里,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没想到现在也差不多。”

李泽的工作面向基层,会有鸡毛蒜皮的邻里琐事,忙起来也需要值夜班。更重要的是,职场内耗并没有因地域差异而消失,语言不通以及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和人打交道的难度。时间久了,他也萌生了回内地的想法,但又开始担心自己还能不能和外界接轨。

离开还是留下、回老家内卷还是继续在高原上“遗世独立”,对于这些异乡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轻易做出的选择。

(图/pexels)

张立新准备干到55岁就回四川老家。

在他看来,西藏似乎更适合创业而非长期居住。大家更多在此追求经济机会,很大程度上倒也符合现实——张立新身边在西藏待了十多年的朋友,只有1%到5%会选择在当地买房。

当然,张立新仍然把西藏当做自己的一片自留地。这些都并不影响西藏是一片人情味儿很浓的创业热土。

相比于已经卷成红海的内地市场,西藏的一些行业还处在起步期,在这里,年轻人不仅可以觅到一些赚钱立业的机会,也可以在蓝天白云之下找到一种不那么紧绷的工作状态——这或许是这个年代,来自高原的新的治愈感。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人工智能市场现状

Oct 3, 2024

AI计算爆发,吴泳铭力挺GPU计算,CPU真要沦为配角了?

Oct 3, 2024

扎堆出海,百亿级智能宠物用品赛道方兴未艾,却在半路杀出一场“内卷危机”?

Oct 3, 2024

奥运营销的“冠军”叙事,正在被社媒改写

Oct 3, 2024

疫情“迫降”,商业巨头如何渡过危机?

Oct 3, 2024

硅谷近期热词“创始人模式”到底是什么?

Oct 3, 2024

今天,她出任星巴克中国CEO

Oct 3, 2024

60岁正是延迟退休的年纪,Nike新掌门酝酿“文化复兴”

Oct 3, 2024

8.4亿元,跨国并购风潮再起,加征关税下的“曲线出海”

Oct 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