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A股这次能涨多久?

国庆前最后一周,监管层送来了一连串大利好。

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集体出手,推出降准、降息、降存量房贷等诸多重磅政策,甚至涉及此前从未有过的央行间接入市,力度历史罕见。

9月26日,最高决策层举行会议,强调要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再次定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

A股也灿烂起来了,沪深指数9月24日当天放量暴涨超过4%,创下4年来最大单日涨幅,上证从2800点下方到收复3000点,只用了三天时间。

其实,低迷了三年的A股,一直潜藏着反转的力量,再给A股一点时间,一切都会不一样。

01 阵痛

如果没有最近的暴涨,今年沪深两市可能创下近30年来首次年线三连阴。

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轮下跌正好撞上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周期,以美股为代表的全球资本市场都在频创新高。

A股的下跌,有经济和市场周期的因素,也有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但市场本身的生态,也是导致行情低迷的重要原因。

最典型的特征,是过去重融资、轻投资的市场定位,带来了一些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回报投资者意识不足、以及供求结构失衡。

2021年到2023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超过1200家,创下历年最高纪录,而退市公司只有116家,不到全年IPO数量的十分之一。截至2023年底,A股上市公司总数超过5300家,在指数下跌的背景下,A股总市值反而比2020年更高,市场扩容程度可见一斑。

当下的低迷表现,让很多人信心尽失。甚至在一些人的眼里,美股永远涨、A股永远跌,似乎是永恒不变的事实。

但是,如果我们从历史和发展的视角看待A股和美股的差异,就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

美股是全球最成熟最悠久的资本市场之一,道琼斯工业指数1896年就已成立,在最初的很长时间时间里,道指同样是牛短熊长。

只是到了最近40多年,股市逐渐成为美国提振经济和消费的重要抓手,通过加强监管、持续引入长期投资者、强化平准基金等政策变革,美股市场生态得以巨变,最终走向长牛的成熟阶段。

与美股相比,只有30多年历史的A股,显然远没到成熟期,牛短熊长其实也不过是A股发展过程中难免的阵痛。

02 变局

情绪最悲观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市场的变化。

过去几年,监管层一直在推进制度层面的改革,最主要的方向是大力吸引国内外的长期资金,大幅提高机构投资者占比,从需求端改变A股投资者结构。

投资者结构的变化,是市场成熟度的重要象征。市场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迹象是,过去几年A股虽然表现不佳,但是下跌幅度和波动率远低于过去几轮调整周期,行情的稳定性大大提高。

今年2月7日,中国证监会换帅,吴清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并且是首位有着证监系统履职经历的掌舵者。吴清的上任,意味着中国证监会高层的人事任免、组织模式掀开了新的篇章,证券行业的监管也迎来了更为专业和市场化的方式。

吴清上任后的最明显变化,主要是从供应端改善市场生态,通过大幅压减IPO规模,规范和严格限制大股东减持,给市场休养生息的时间。

截至9月24日,今年在A股上市的公司只有65家,募资总额不到500亿元,不到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而退市公司达到51家,比去年全年退市数量还要多。

与此同时,今年内发布承诺不减持股份相关公告的上市公司已有136家,承诺不减持股份期限为6个月至60个月不等。年内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144.9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70%。

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和投资价值,也被监管层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9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后,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在做好主业经营的同时,依法合规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提升。

事实上,今年早些时候,证监会就已对并购重组大开方便之门。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今年已有15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组事件的相关动态,而2023年全年的数量仅为131家。

与2015年乱蹭热点题材的跨界并购不同,今年的并购重组重点是产业内的资源整合,以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的并购重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短期股价上涨,而是为了长期投资价值的提升。

分红和回购的政策力度,也在大幅提高。

今年3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对多年未分红或股利支付率偏低的上市公司,通过强制信息披露、限制控股股东减持、实施其他风险警示(ST)等方式加强监管约束,上市公司以现金为对价,采取要约方式、集中竞价方式回购股份并注销的,回购注销金额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

政策刺激下,今年拟中期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已超越过去三年总和,分红总和再次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发布回购预案的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296家,较去年全年的611家接近翻倍,创历史新高。特别是贵州茅台的60亿回购计划,不但是上市20多年来的第一次,同时也创下今年A股回购纪录,显然也是明显的呵护市场之举。

▲A股今年回购金额超过10亿的公司 来源:同花顺

03 王炸

今年股市政策面迎来的最大利好,其实不是证监会,而是来自央行。

在国庆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央行宣布将新设立专项再贷款工具,旨在支持上市公司回购和主要股东增持股票,稳定资本市场,首期额度为3000亿元,未来可视运用情况扩大规模。

与此同时,央行还将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自身持有的股票ETF等证券资产作为质押,从中央银行获取流动性,首期互换便利操作规模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

“我跟吴清主席说了,只要这个事情做得好,未来可以再来5000亿元,或者第三个5000亿元,我们是开放的。”央行行长潘功胜的表态,意味深长。

从法理上看,央行不能直接投资股票,互换便利政策意味着,代表国家意志的央行可以持续地变相入场持有股票。在银行体系货币空转的背景下,央行入场代表着股市将成为全新的货币增发渠道,承担起激活货币、提振经济的功能,股市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换句话说,这本质上就是中国版的量化宽松,带来源源不断增量资金的同时,对股市的积极影响将极其巨大且深远。

央行冲破重重阻力直接下场,显然是认识到股市在当前环境下的破局作用。

中国有2亿多股民,通过基金投资股市的估计也有2亿以上,股市上涨,意味着4亿多人的财富增长,消费就会得到极大提振。

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市场活跃、股价提高,意味着更好的融资和经营环境,中国一些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政策的落地和发酵当然还需要时间,但是伴随市场生态的巨变和国家意志的力挺,估值已具备较大吸引力的A股,还会有全新的想象力和想象空间。

我们应该再多一点信心和耐心,再给A股一点时间,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短期股价灿烂,而是为了长期能一直灿烂。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三只羊事件通报的几个隐含问题

Oct 5, 2024

国庆消费贷可低至“1”开头

Oct 4, 2024

卸任大碗娱乐职务的贾玲,有更大的“野心”?

Oct 4, 2024

不去旅游的打工人,趁着假期「做手术」

Oct 4, 2024

苹果新机部分零部件售后涨价,长寿命设计成趋势

Oct 4, 2024

国庆黄金周旅游“下沉”市场“神仙斗法”

Oct 4, 2024

股价跌回十年前,英特尔怎么了?

Oct 4, 2024

“牛市旗手”归来,46只券商股全线涨停,00后忙开户,券商无心放假

Oct 4, 2024

2080元一张,售罄,中网有多赚钱?

Oct 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