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HR,如何帮助组织选择“高管教练”?

对于中高层领导者,大家会设计什么样的项目,来帮助他们解决自身以及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呢?“高管教练”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作为 HR,在选择外部的“高管教练”时,都会评估哪些标准呢?在这里,我们分享三条相关的标准以供参考。

最重要的一条标准

先说最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教练能够主动和被教练者建立信任

我们曾经做过关于“教练主题”的若干期播客,其中有一期,邀请了 Aran 来做分享,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她说:自己早年前负责过一个“总经理接班人”的项目。当时的计划是通过“高管教练”的介入,为几位接班人人选提供成长支持。其中有一位人选呢,就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后来 HR 找他私下沟通,结果发现,这位人选对“教练”极为不信任,他认为自己已经证明了个人实力,安排“教练”不但对自己没有任何帮助,反而是公司在否认他的成绩和能力。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最终 HR也就没有为他继续安排“高管教练”。

听完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认为,这个故事恰好引出了关于如何选择“高管教练”的最重要的一条标准,那就是“教练能够主动和被教练者建立信任”。这种“信任关系”到底怎样才能建立起来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项很重要的相关研究,在这项研究中:

Sandra J. Schiemann和她的伙伴们,基于Mayer R. C.、Davis J. H.、 Schoorman F. D. 等人关于“信任”的定义,提出观点说:在教练过程中,被教练者作为“Truster-委托人”,他们的主观意愿决定了教练是不是可以得到足够的信任。

有些被教练者呢,从性格的角度来说,具有更普遍的“信任倾向”,所以更容易对教练产生信任感。

相反,还有一些被教练者,比如说 Aran 所提到的那位人选,相对而言就是一位观念保守、思想固化、性格执拗的人,具有更低的“信任倾向”,所以任何一位教练都很难获得他的认同和信任,自然后续的 Coaching Session 也就没有办法再推进下去。

但作为教练,真的只能被动等待这种基于“信任倾向”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吗?其实,教练还需要主动向被教练者证明自己可以满足他们的“信任期望”。那么,教练应该如何证明自己的“可信度”呢?按照研究中的说法,这种“可信度”通常由 Ability-能力、Integrity-诚信、和 Benevolence-善意三个要素组成。我们假设“诚信”是每位教练的基础要求,那不同教练在“建立信任”这件事情上,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一种做法是:一些经验欠缺的教练会把“建立信任”的行为集中在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上。在和被教练者的互动中,强调沟通,然后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如何如何,而且很在意是不是能够给被教练者以及他们所在的组织留下“专业印象”。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教练,通常会习惯说:“在教练的过程中,我会如何解决你的问题,达成你的目标。” 但这种思维和视角就是典型的“以教练为主导”,忽视了被教练者的内生的“自主性需求”。然而,教练的本质是一种基于价值观分享和自我反思的活动,需要被教练者表达他们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整个的教练过程中,被教练者才是主角,他们的“自主性需求”如何得到满足,才是最为核心的目标。

那么,另一种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对于真正有经验的教练来说,他们已经超越了 “专业自证”这个阶段,而是完完全全地从被教练者的“自主性需求”出发,通过持续不断地释放“善意”,来支持这种“自主性需求”。所以,通常来说,这样的教练会将“建立信任”的行为集中在传递“善意”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互动中,他们会使用中立的语言,不做任何评判;避免给被教练者造成过度的控制感和压迫感;他们会给被教练者提供可以选择的不同选项;并且基于信息给予积极的反馈。这样的教练,通常会习惯说:“在教练的过程中,你的需求会如何得到满足,最终你会达成什么样的状态。”

所以,作为 HR,在这两类不同教练中,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很显然,应该选择那些懂得传递“善意”,关注被教练者“自主性需求”的教练,而不是试图通过“专业能力”来赢得被教练者信任的教练。

当然,通过释放“善意”来建立信任需要有一个过程,但对于被教练者以及 HR,很多时候在第一次的 Chemistry Coaching Calls 就可以发现,教练和被教练者能不能产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就包括彼此信任。

最容易误解的一条标准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最容易误解的一条标准:教练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要聊一聊什么是“高管教练”?

我们结合 Sean Germond 和 Cherry Collier 两位高管教练以及 Arden Coaching的定义,把“高管教练”理解为:利用自身在教练方法论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鼓励被教练者“主动发现答案”,激发出他们的最佳状态,从而帮助这些被教练者解决“组织和工作场所中的问题”。这个定义带出了两个要点:

第一、“高管教练”不是导师、也不是顾问,不提供任何直接的建议和答案,而是带着一些很好的问题请被教练者来解答。

第二、尽管我们在分析第一条标准的时候,提到:一些经验欠缺的“高管教练”容易陷入“专业自证”的陷阱中,忽视了被教练者的“自主性需求”,这仅仅是从“建立信任”的角度来做的对比。但对于任何一位“高管教练”来说,作为教练的“专业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成功经验”,这一点有数据可以印证。Institute of Coaching 曾经做过一项调研,针对组织以及领导者在选择“高管教练”时更看重哪些“关键指标”,排在首位的就是“Experience and skills as a coach”,分别达到99%和96%,其次就是“建立信任”,分别达到96%和100%。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问了,除了“专业实践”,我们在选择“高管教练”的时候还需要评估哪些“纸面实力”呢?

做过培训的 HR 都知道,大家在选择外部讲师的时候,常常都会问:这些讲师是不是“懂行”?比如,是不是自己干过、或者给哪些同行企业讲过课等等。原因就在于大家认为这样的讲师才能把课讲好。那么,我们在选择“高管教练”的时候,是不是也要选择那些所谓“懂行”的人呢?这就要搞清楚,我们期望的“懂行”是什么意思?

“懂行”的第一层意思: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这些“高管教练”以前在相同或者类似的行业有过“第一手工作经验”,就是自己干过这个事儿,比如:自己做过高管。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被教练者所处的状态,并且和他们产生共鸣。这一点或许有一定道理,但现实的情况是 Institute of Coaching 的调研表明,对于组织和领导者来说,“高管教练”是不是具有“第一手工作经验”,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一项标准,选择的比率分别只有55%和47%。

“懂行”的第二层意思:就是有些“高管教练”虽然没有特定领域的“第一手工作经验”,但他们具有很强的跨行业、跨专业的“迁移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战略思维、教练自身的领导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利用这种能力,这些“高管教练”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应对特定领导力挑战的经验”,以及“商业经验”。这两点才是组织和领导者在选择“高管教练”时,非常看重的“成功经验”,选择率分别达到了96%和85%;以及92%和85%。具有这两方面“成功经验”的“高管教练”,一方面可以深入理解领导力和组织行为的状态,另一方面能够洞察被教练者所在领域的行业挑战和机遇。

好了,我们小结一下,教练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成功经验”呢?首先是“专业实践”,简单地说就是有哪些成功的“教练案例”;其次是“第一手工作经验”,这一点,我们理解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标准;再一个很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具有“应对特定领导力挑战的经验”以及“商业经验”。那么,HR 在为组织选择“高管教练”的时候,就可以围绕这几个点来进行评估了。

最意想不到的一条标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问过这些 “高管教练”一个问题,就是:他们的“教练”是谁?

Ken Blanchard 曾经说过:“None of us is as smart as all of us-没有人比我们所有人更聪明”。这句话套用在“高管教练”的身上来用的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优秀的“高管教练”,他们都会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评估,不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比如说: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教练等等,从而陷入到“固定型思维”的发展模式中。我们鼓励大家问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要了解这些“高管教练”:

他们是如何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挑战呢?

他们自己是不是一位“终身学习者”呢?

他们有没有密切关注自身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呢?

他们能不能紧跟目标客户行业的商业发展趋势呢?

他们会不会向同行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方法论和技巧呢?

只有得到这些问题的肯定答案,我们才敢说这样的“高管教练”可以更加有效地教练和辅导别人。因为教练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这些“高管教练”的专业能力,也取决于他们自己接受“教练”的意愿。

那么,对“高管教练”来说,他们的“教练”可以是谁呢?

第一个、可以是某位具体的“人”。比如,这些“高管教练”告诉我们说,他们自己也在“被教练”,甚至分享了自己教练的姓名和角色等等。这种透明度不仅有助于建立信任,还证明了他们对“终身学习”的承诺。

第二个、可以是他们“自己”,也就是“自我教练”。我们曾经邀请资深教练程波,做过一期“关于自我教练”的播客。总体来说,就是通过不断地自我设问、自我反思、自我探寻来找到克服挑战的答案。

第三个、可以是一个“专业群体”。比如,由一些同行组成的“学习小组”,大家可以从具有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和不同观点的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见解。

好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如何帮助组织选择“高管教练”的三条标准。当然,除此以外肯定还有其他重要的标准,如果大家有好的实践,也请给我们的留言。

引用及参考

Trust me, I am a caring coach: The benefits of establishing trustworthiness during coaching by communicating benevolence,Sandra J. Schiemann,Christina Mühlberger,F. David Schoorman,Eva Jonas,2019

Executive coaching: a complete guide to finding the right coach for you,Richard Hughes-Jones

The Path to Executive Coaching: How to Become an Executive Coach,Severin Sorensen,10/26/2022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上交所“加时”5分钟影响哪些人群 专家科普:和老股民没关系

Oct 7, 2024

流水线古镇,被「中式夜店」盘活了?

Oct 7, 2024

审计行业变天,PE大举收购会计事务所

Oct 7, 2024

不能刷视频打游戏的屏幕,凭什么能卖 6000 块还好评如潮?

Oct 7, 2024

不喝白酒的年轻人,又开始抄底白酒股了?

Oct 7, 2024

一年亏损超16亿元 大润发要被阿里抛弃了?

Oct 7, 2024

蔡崇信转身种葡萄

Oct 7, 2024

育碧回应被腾讯等收购传闻:将在适当的时候通知市场

Oct 7, 2024

小区门口的「穷鬼小店」,挤满了游客

Oct 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