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不是所有半导体公司,都配得上这场牛市盛宴

周期和成长就像两套完全互相不通的语言系统。

周期论者认为世界是循环往复的,始终信奉均值终会回归;成长论者认为世界是创新驱动的,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

两种非此即彼的世界观,都有各自的道理和阵地。

但冷冰冰的统计学经验告诉我们,不论把成长股的未来讲得多么天花乱坠,最终都逃不开之周期铁律。周期、成长,不应该被视为一种世界观,更应该被定义是行业发展的一种状态或者说阶段。

本篇聚焦的半导体,正在领衔当前这轮牛市行情。但最终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半导体公司,都配得上这场牛市盛宴。

01 半导体底色是周期

最乐观的人会说,半导体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石,每一轮回调都是深蹲,为了下一轮的更高点积蓄力量。

随之顺手翻出上涨百倍的英伟达、台积电,开始滔滔不绝。

更何况,国内还有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以及替代之后产品还能出口全世界,毕竟我们有诸多制造业行业都完整的走过这段路。

所以说,仅凭国产替代这一条,半导体就足以吊打其他成长赛道。

2019年,是公认的半导体起步元年,国内经济复苏,加上毛衣战之后开启的轰轰烈烈国产替代大潮。5年过去了,半导体看似很热闹,但本质上却和周期行业没什么两样。

故事讲得再多,股价不会骗人。

半个月前,在这轮猝不及防的大行情尚未崭露头角前,把半导体行业指数,跟光伏龙头隆基绿能、锂矿龙头赣锋锂业的股价走势图进行叠加(见下图),会意外的发现,大家除了波动率,5年之后的结局,居然完全是殊途同归。

真金白银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你贪图半导体的成长,半导体回馈你的是铁一般的周期。

02 梦想总是最贵的

反常识的是,半导体虽然走的跟新能源一样,但大家也都只是吐吐槽。每一轮下跌之后,都有一波抄底,从山顶抄到山腰,再抄到山脚,信仰越来越坚定。

市场上众多的半导体主题ETF基金,清晰的记录了这个过程。除了在2024年第一季由于市场快速杀跌有一波明显的赎回外,2019年至今,半导体指数基金,基本上是一直被净申购的。

一副“芯片虐我千百遍,我待芯片如初恋”的苦情。这门生意的模式可太好了,越跌份额越多,半导体虽败犹荣,每一个持有者,也是屡败屡战的勇士。

当然有人会说,那是基民分析能力不强,对行业研究和理解不深才踩的坑,毕竟普通人最擅长的就是跟风。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还是以上面举例的那只基金为例,在持有人中,不仅仅是普通的基民,机构持有人占比稳定在接近一半的水平,而其他芯片指数基金,机构的持仓比重,也只多不少。

之前说到,半导体近5年的走势和光伏锂电如出一辙,但市场上的新能源基金,规模却早已大幅缩水,机构也早早认赔离场。只有半导体,享受了机构和散户绑在一起越跌越买的殊荣。

为什么个人与机构都一起为梦想买单?此刻我想起了一位大咖前辈给我分享的投资经验,说真正亏大钱的投资,往往都是基于宏大叙事逻辑的。

从这点上来说,半导体倒是一个没有偏见的行业,用宏大叙事公平地套牢了每一个人。除了已经说到的信息经济基石和国产替代空间,每一位半导体指数的持有人,都可以用至少10条看多的理由,把半导体周期论喷成筛子。

03 高投入不是原罪,低效内卷才是

新能源跌了这么多,大家认赔的同时,对于行业后来暴露出来的问题其实是有共识的。但半导体,之所以出现越跌越买的现象,是太多人哪怕时至今日仍困囿于宏大叙事情怀。

痛定思痛,客观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才能重新定焦未来的方向——哪怕是在不看逻辑只凭情绪的牛市初期,我们仍需要谋定而后动,避免成为最终买单者。

短期投入完全超出了行业的需求

一个不容置喙的事实是,半导体是一个需要极高资本投入的行业。但国内的半导体投入,这几年还是太大干快上了。

以A股上市的半导体公司作为统计样本,2019年开始国产替代大幕开启后,半导体的投资体量几年内快速跨过1500亿元门槛,几乎达到2019年的10倍。而这还只是统计了上市主体,我们还没有说各地政府支持的十几家晶圆代工厂。

其中多少投资又是理性的,恐怕值得检视。

比如在2021年,全球范围陷入缺芯潮,8寸晶圆代工产能极度缺乏,不少汽车芯片原地涨价10倍甚至百倍。

笔者清晰的记得,在这一轮缺芯潮中,海外晶圆厂不约而同的表示,不会大规模扩建8寸产能,因为8寸相对落后,12寸才是未来的方向,当下的缺芯只是一个短期的错配,不会因此去随意扩一个生命周期有十数年的晶圆厂。

而国内的晶圆厂和投资机构,彼时一致的共识是“产能为王”,加之热钱汹涌。企业一边大手笔定增融资,一边全球扫货半导体设备。最为癫狂的时候,一度把二手设备炒到了比新机还高的水平,国内的半导体投资增速,也在随后的2022年,创下了历史记录。

后面的结局大家是共同经历的,行业用了接近3年的时间,才把当时加足马力生产的产品,勉强消化掉。而新增的产能,未来的客户在哪里,又成为一个讲不清悬案。

不仅仅是圈地、盖厂房、买设备。当时不差钱的半导体公司,还开启了疯狂的抢人计划。为了留住已有的员工,半导体行业的股权激励强度甚至可以秒杀互联网大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2021和2022年,不少芯片公司高管的核心KPI,是招聘。国内半导体成熟人才是稀缺的,当卷完社招,大家为了完成KPI,将各大高校的集成电路的应届毕业生,通过高薪一扫而空。

后来也直接拉爆了高考集成电路方向的招录分数线,可能很多考生家长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半导体公司,如何消化已经招进来了的人,现在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高投入不是原罪,低效内卷才是

当然,即使有短期的供过于求,但只要行业能够快速成长,所有问题都将在发展中解决。就像当年的互联网,各种大战,烧的钱是天文数字,最终留下来的企业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更何况天生就是需要极高投入的半导体呢。

国内半导体产能扩张遭遇的难解问题是,过早陷入了低效内卷的怪圈之中。形成了,投资、低效—再投资、更低效的负循环中。

半导体行业,大家容易被动辄上百亿的资本开支迷惑。这个行业从来拼的不只是资本,更不是靠人海战术。“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半导体行业不能说是绝对的错误,但从来不是芯片企业成功的奥秘。

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才能保障超额利润。这是由于绝大部分芯片,都是实实在在的标准品,对于客户来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有半点情面可以讲。

强如三星,当手机部门发现自己设计的Exynos处理器没有竞争力,转头就找高通采购。海思被认为是国内芯片的最高峰,也是由于它的芯片产品性能,当年还要压高通半头,从来不是由于它是什么民族品牌。

国内大部分半导体公司,不是勇攀高峰做出差异化,而是哪儿简单我去哪儿、哪儿人多我去哪儿。比如当年火热融资的功率MMOSFET、IGBT、汽车MCU、中低端模拟芯片、PA等等,现在一问一个不吱声。很多产品,也是靠pin to pin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追求短期快速放量,毕竟有增长就有下一轮融资。

低效内卷的恶果,是部分芯片产品,在半导体国产替代大潮开启后不到3年内,毛利率已经卷到了10%-20%,如果不说公司名称,你压根想象不到这是居然是一个半导体企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晶圆厂产能的释放,国内半导体的低端内卷未来可能只会更加严重。加之各家企业之间恶性的相互挖人,也只会让产品同质化问题更为突出。

04 我们需要更理性成熟的半导体产业

半导体公司,战略上的眼高手低本质就是一种傲慢。

偏见与傲慢,终将成为我们视野的枷锁,唯有摒弃之。牛市固然可喜,但在产业端,这轮周期血与泪的教训,尽管代价有点高,但要能成为半导体行业的“成人礼”,那也物有所值。

心态上需要更成熟

虽然光伏行业大起大落,但是那些从业人员早已经历多轮周期的考验,反而这两年颇有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泰然。而且随着政策引导的介入,行业拐点是迟早的。更遑论,这一轮过剩中,国产光伏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但半导体行业显然在心态上还处于早期。

在过去的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参与者看到,无论怎样付诸于情怀,本质上都是与利益分配有关。半导体上市后不到一年的业绩变脸,股价高点不是定增就是减持,你要的是梦想,上市公司要的却是今朝有酒今朝醉。

同行不同心得苦果最后波及到所有人,半导体行情终于在各种消耗中堕入冰点,没有一个赢家。

投资者需要深刻认知到,半导体最大的底色是一个周期行业,虽然确实是周期+成长,但是没有活过周期,怎么来的成长?

正如历史经验无数次告诉我们,每一次过剩,从来都是一些公司的消亡为代价的,显然,很多公司还没有为这场危机做好长久的准备。半导体企业需要深刻认知的是,当没有长期主义,资本泡沫的盛宴瞬间就会变成剩宴,人走茶凉也是热闹过后的常态。

而随着最近证监会对股市支持性新政的出台,半导体企业理应放下自己的傲慢,正视市值管理、股东回报这些股票本应该有的基础属性,而不是把股东的钱不当钱。

行为上需要更成熟

但是半导体行情的冰点,目前来看传导给上市公司的寒意仍然有限。前几年IPO潮中,被市场热捧的芯片公司,都超募了很多钱,虽然这两年收入下降,利润甚至陷入亏损,但大家账上现金仍然充裕,有钱就可以继续招兵买马,重复造轮子。

但殊不知,量多引起的不一定是质变,可能是变质。

行至2024年,行业需要的是进行整合、减少内卷,而不是盲目扩张增加无效产能,这也符合最近政策的引导方向。

如果看海外的半导体龙头,不管是设备公司还是设计公司,都是靠不停的并购整合而长成参天大树的,而国内,大部分创业半导体公司还做着上市敲钟梦。

另外一方面,从产品上,也要更多的去瞄准中高端市场,而不是枪口朝内,自己人打自己人。比如射频、CIS传感器,10%左右的毛利率水平,已经证明,这种做法只会是满盘皆输。而像英伟达这种企业,创立的初衷从来都不是做me too型产品,才有了如今的成功。

悲观的意义在于悲观之外。今年上半年,大基金三期宣告成立,规模达到3440亿元,半导体仍然是国之命脉的重点行业。但只有经历过成人礼并且真正成长的我们,才能更好地肩负起这沉甸甸的使命。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实测苹果Vision Pro,能否挑起XR大梁?

Oct 13, 2024

解辛巴的封,救快手的命?

Oct 13, 2024

一夜蒸发4700亿,特斯拉做错了什么,以及做对了什么

Oct 13, 2024

“全女”商家倒闭潮,到底是噱头还是商机?

Oct 13, 2024

Jellycat爆火,年轻人爱上皇帝的新装

Oct 13, 2024

就像马斯克附身在他机器人身上一样

Oct 13, 2024

史上最长双11,电商战争进入新阶段

Oct 13, 2024

一家B轮公司直接上市了

Oct 13, 2024

迈凯伦的新车,可能比股市更值得投资

Oct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