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人这一生,不妨放松一点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被各种声音催促着前行。

从孩童时期开始,就不断被提醒着每个阶段的重要性,一年级是最重要的,二年级是最重要的,大四是最重要的……仿佛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容有失,我们被塑造成了一生都在追求“重要”的中国人。

然而,在这永不停歇的追逐中,我们常常忘记了给自己留一点喘息的空间。我们总是忙碌、焦虑,害怕落后于人,害怕错过机会,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也不得放松。

但着急真的有用吗?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急切地想要达成某个目标,越是容易陷入困境。就像在泥泞的道路上奔跑,跑得越快,反而陷得越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妨放慢脚步,以一种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事实,那就先放下心来,由他去吧。

学会放松,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在努力的同时,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01 松弛不是摆烂,而是一种能力

曾经听过这样一段话:

“善用表的人不会把发条上得太紧,善驾车的人不会把车开得过快,善操琴的人不会把琴弦绷得过紧,有智慧的人总在为自己的心灵松绑。”

生活中,有没有几次崩溃是因为明明已经筋疲力尽了,却还想再逼自己一把,结果最后适得其反?

很多时候,我们的身心像极了琴弦,你绷得越紧,就越容易断。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分配给每组20个任务让他们去完成。

这期间,他对一组对象进行干扰,让他们无法完成任务,而让另一组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任务。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呈现出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的一组,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没有完成任务的那一组,紧张状态却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始终难以消失。

这种因为工作上的压力而导致精神高度紧张的现象,被称作齐加尼克效应。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越是聪明的人越懂得休息,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

作家梁爽准备出版新书前的那段时间,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家还要打电话联系合作方讨论新书的宣传事项。

因为害怕拖团队后退,所以不管每天有多累,她都坚持不停歇地工作,不敢有一丝放松。

但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并没有让她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带来了各种健康问题。

为了调整状态,休养身体,她把所有的工作全部取消,每天早起爬山,呼吸新鲜空气,白天锻炼身体,晚上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了一段时间,她整个人的状态都好了很多,写作时也是文思泉涌。

就像西德尼所说的,当你没空休息的时候,就是你最该休息的时候。

的确如此,越是停不下来的人,就越容易出现问题,力不从心。

如果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会休息,懂得给生活留白的人就是在利用本钱去创造更大的财富,让革命之路走得更顺畅一些。

一个人,只有学会喘息,把身体和精神照顾好,才能行稳致远。

02 活在当下,人生自有松弛感

人活一世,不确定是常态,无常才是正常。

我们唯一能把握的,只有此时此刻。当我们陷入过去或未来,人生就难以松弛。

与过去对抗,越对抗越无力

过去这一年,你有没有这种时刻?

深夜忽然醒来,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可就是忍不住在脑海里反复重温过去的不幸。

小时候,父母的苛责,读书时,同学的排挤,工作后,与领导的纠葛……

一股脑儿地袭来,像汹涌的洪水,瞬间把人卷入窒息的境地。

“他凭什么那么对我?”、“我为什么这么倒霉?”、“要是再勇敢一点就好了”,“当初不那么做,结果会不会更好?”

兀自想了半天,一点办法没有,而紧随其后的,却是难以消解的烦闷和不可躲避的痛苦。

你恨不能揪着伤害过你的人一遍遍理论;恨不能抓住失去的机会重新来过;

恨不能把那些弯路走直,恨不能弥补所有的遗憾……

可人怎么能回到过去呢?想来想去,除了平添苦闷,哪还有半点好处?

同过去对抗,就是在与自己较劲,逼自己去改变不可逆转的事。

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提出过一个“痛苦之身”的概念。

意思是,我们感受到的所有痛苦,根源都在自己的想法。

事实已成定局,一切早已过去,是你不愿放过自己。

一个紧紧拥抱着过去的人,是永远也走不到未来的。

丢掉心中负累,才能大步走进新天地。

学会允许、接纳,才能放下,释怀,改变。

只看未来,就会提前焦虑

《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写过一群小鸡。

当农场上其他动物悠闲地吃喝,小鸡们却围着谷堆不停地喊:天要塌了,天要塌了。

结果,天没塌,小鸡们却在杞人忧天的惶恐中,差点被自己吓死。

一到年初,我们也像小鸡一样,容易患上“焦虑综合症”。

我们忍不住规划生活,习惯性地制定Flag。可一想到未来,便顿时坐立难安。

这份工作能不能长久?行业会不会有什么变动?

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吗,父母的身体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自己现在还能赚点钱,但老了会不会无所依靠?

事情没搞定时,操心着结果,搞定了,继续为下一件事忧心。

回看过去这些年,我们是不是一直困在这种循环中?

可咱们担心的事,又有几件真正发生了?

到最后,不过是徒劳一场,白白焦虑?

李雪琴曾在一档综艺上坦言,她是个非常容易焦虑的人。

有工作的时候,为工作焦虑;没有工作时,为失业而焦虑。

除了工作,她还有年龄焦虑,身材焦虑,写稿焦虑……

总之,她会为一切没到来的事情感到不安,而这种不安,说到底也没起到作用。

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人集中不起精力,拿不出具体行动。

当人不自觉地往坏处想,就会被负面情绪包围。即便是还有希望,脑子里的一团乱麻,也让人变得灰心丧气。

担忧没有对冲一点生活的风险,只会令大家身心疲惫,让生活难上加难。

咨询师李松蔚说,生活难,是正常的,未来的不受控,也是正常的。

如果只盯着明天看,就是在提前透支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生活面前,我们都是“薛定谔的猫”。

无论你怎么想,都消除不了命运里的不确定性。

该遇到什么冥冥之中早有定数,我们无需做过于悲观的预期。

关于工作,做好分内之事,扎实提升自己就好;

关于生活,守好一家老小,保证日常开销就行;

关于自己,稳住身心状态,也就没什么大问题。

修炼内心的松弛,打消没必要的顾虑,人才能养精蓄锐应对未来。

活在当下,此刻才具有力量

晚年时的王阳明,和弟子们去爬山。

山壁陡峭,路途艰难,直把一个个后生累得不行。

他们中有人半途而废,有人抱怨连天,有人痛苦地一寸寸挪……

相比之下,老胳膊老腿的王阳明,却是气定神闲,健步如飞,很快就到了山顶。

众人向他请教登山秘诀,老先生捻着胡子笑笑说:“山高万仞,只登一步。”

见大伙不解,他解释道:登山时,你看着远方的山头,陡峭的山路,你的心思在远处,在他方。但我不这样,我的心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当下的每一步。把脚下的这一步走好,人自然而然能到达山顶。

这便是“活在当下”的智慧。

让自己活得专注且具体,要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活在今天就只享受今天。

当心思和行动都落在“此刻”,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焦虑、担心、迷茫,都一扫而空。

那些本以为糟糕的、过不去的,一切也都在慢慢变得好起来。

03 如何获得松弛感?

在生活中,允许一切发生。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便能获得松弛感。

张驰有度,避免职业枯竭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部门有位同事,为了争取一个晋升的机会,他开启了近乎24小时待机状态:白天拓展客户,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晚上打磨方案,多数时候都是彻夜不眠。

本以为靠着这种“死磕”,总能得到那个机会,没有想到的是,因为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身心俱疲,身体先垮掉了。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就会很容易陷入低效的内耗,良好适宜的工作状态是:有松有驰,有紧有缓,日常工作中绝不把自己当成机器人。

如果工作中陷入僵局,或者觉得自己效率低下、心情烦闷,不如停下来休息一下,事情说不定就会另有转机。

拒绝焦虑,放下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

控制欲望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它源于对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

工作中,我们总是会面临着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被焦虑支配。比如:感觉新来的领导好像不喜欢自己,这个时候你在心里默默思考:我哪里得罪对方了?我做错了什么?我会不会失去这份工作……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负面情绪上的话,就没心思去解决问题,内心也会始终惶恐不安。

因此,可以将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转变为可操作、可解决的问题。

另外,我们得认识到,这种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限制。

比如做什么都束手束脚,害怕不被认可,害怕失去控制。不论我们多小心翼翼,总会有人对我们的选择持有不同意见,总会有犯错的时候。

这是职场的常态,也是生活的真相。学会放下控制欲,学会接受不完美,学会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机会。让职场之路不再是一条紧绷的直线,而是一条充满弹性和可能性的曲线。

改变心态,与工作和解

小宋说:前段时间,好像陷入了情绪的怪圈,觉得自己的厌班情绪特别严重,越是抗拒工作,工作的状态和成果自然也就变得越差了。

现实中,很多人似乎都和自己的工作站到了对立面,不断地在工作中消耗自己,情绪一天比一天低迷,状态也越来越差。

看过这样一个观点:工作本身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但是人活着并不只是为了工作。

很多时候,压垮一个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的情绪。尝试改变自己的心态,试着与工作和解,寻找工作中的闪光点,成为更加成熟的职场人。

对职场祛魅,稳固自己的内核

工作越久,越觉得职场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而你要做的,不是去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通过清晰定位和长线努力,不断稳固自己的内核。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要玩那些别人玩得很好,自己却一窍不通的游戏,那么你注定一败涂地。要认清自己的优势,在能力圈里竞争。”

在能力圈里竞争,其实就是扬长避短,将公司需要的以及个人擅长的点发挥到极致,打造自己的“优势名片”。然后通过不间断的经验积累,稳固自己的“职场内核”,成为职场中不可替代的人。

当我们有了这种内在的力量,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能保持自己的节奏,更加从容松弛。

情绪稳定、乐观、从容、不焦虑.......这些可能都是松弛感的外在表现。松弛感的真正内核,应该是长期主义。

一项职场调查报告显示,7成职场人的首要压力来自于自己,其次是直属领导和合作部门的同事。而令职场人压力大的TOP3原因分别是:职业瓶颈、KPI完不成、没时间给自己充电。

说白了,短期内的晋升瓶颈和个人能力停滞,让很多人阵脚大乱。于是,有人立刻跳槽谋求涨薪,有人立马去考证提升能力,有人干脆辞职考研。

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结果到头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缺乏长期的、清晰的职业规划和目标。

当你能够用长期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眼下发生的种种时,就发现松弛感其实唾手可得。

此外,试着寻找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优势,这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缓冲,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释放。这种行为并不意味着你要逃避困难,而是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为自己留下一些余地。

当我们拥有“有退路”的状态时,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固。即便遇到挫折,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调整,而不是被压力所击垮。

保持钝感力,拒绝精神内耗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刻:

领导一句玩笑话,你会纠结很久其中的含义;

同事一次没回微信,你会不自觉脑补原因;

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开始怀疑上班的意义。

总是过度解读周围的人和事,把自己封闭在消极的情绪里,是过度敏感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钝感力”,不过度关注、不妄自揣测、不主动设想。

胡渐彪在《松弛感》里说:“一个人的状态是由内心的三个评价相交而成的:对所处环境的评价、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和对自身行动的评价。”

在环境不能改变的时候,不妨对外“钝感”一些,对内专注一些。不必去管他人评价,更多关注自我成长和价值,向着目标一步步完成自我进阶。

当你开始主动拒绝一切精神内耗,就真正获得了轻松自在。

04 写在最后

主持人易立竞说过:“松弛不是说得过且过,而是我会尽人事,而后我会听天命。”

世上没有绝对好的人生,也没有完全值得羡慕的人生,各有各的隐晦与皎洁。越是追求满分,越会背离美好的生活。

只有明白“人生如游戏,游戏亦如人生”的道理,才能从容走过岁月,翻过山丘。那些总以为天大的事,张弛有度慢慢走,总会抵达终点。

参考资料:

1.《懂得松弛,是变强的开始》,笔记侠;

2.《2024年:活在当下,允许一切发生》,帆书 原樊登读书;

3.《松弛不是摆烂,而是一种能力》,蜂虻。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刚刚,地平线通过聆讯,上市只差敲钟

Oct 15, 2024

现在是零售业并购的好时机吗?

Oct 15, 2024

狂推低价的宜家,真急了

Oct 15, 2024

女子马拉松“破210”,意味着什么?

Oct 15, 2024

英特尔,你得支棱起来啊

Oct 15, 2024

营业额超100亿的复星旅文为何还要“卖”?

Oct 15, 2024

外籍人士在深圳坐地铁更方便了!

Oct 15, 2024

因为这件事,万豪被罚了3.6个亿

Oct 15, 2024

视频网站二十一年:烧掉一千亿,走不出迷雾

Oct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