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魅力深圳>>文化教育>>正文

【活动预告】“山川上的中国”第四季第四讲:谢有顺《文学写作的“秘密”》

盐田阅读沙龙“山川上的中国”系列文学讲座第四季

以中国历史为经线

以中国文学为纬线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辐射面

实现文学圈、学术圈的良性交叉

“山川上的中国”系列文化讲座第四季第四讲

谢有顺:《文学写作的“秘密”》

时间:

2019年6月14日19:30-21:00

地点:

盐田区图书馆一楼报告厅

主讲:谢有顺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级作家。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出版有《成为小说家》《文学及其所创造的》等著作十几部。曾获冯牧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

《当代文坛》2018.2期

学术研究是一种自我觉悟的方式

—谢有顺教授访谈

问:高旭

答:谢有顺

我学的是中文,

但喜欢读思想、哲学著作

高旭:谢老师好,很高兴由我来和您做这一次的访谈,我想,我们还是从您的人生经历谈起吧。您是在1990年上的大学,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中文系?

谢有顺:我没有选择的自由。我是从中等师范学校保送上福建师大的,当时18岁,对我们保送生来说,没有太多专业的选择余地。好像很多保送生选的都是中文系,这可能也跟自己之前对文学、写作存一份爱好有关。

高旭:您在大学时,阅读范围是怎样的?

谢有顺:刚进大学时很懵懂,我在阅读上,可能是全年级基础最差的。我读的初中是村里办的,没有英语课,没有图书室,也没读过什么文学杂志,到县城去读师范后,也就读过《人民文学》和《福建文学》,几乎没有涉猎过理论和学术著作,文学的经典作品也读得很少,即便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么著名的歌曲,我也是到了大学校园才第一次听到,当时还以为是流行歌曲,结果被同学们好好地嘲笑一通。

我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出来的。上大学之后,才开始饥渴地阅读。从大一开始,我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当时看了很多书和期刊,特别是那些旧期刊,使我了解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而对西方现代派作品的阅读,又使我进入了当时的文学语境,我知道中国文学正处于一个变革和实验的时期,用这么短的时间建立起了这个观察点,非常重要;同时,我那时又看了大量的思想、哲学著作,比如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翻译过来的书,我大多读过。这样的阅读,尽管未必深入,但我由此理清了自己的兴趣和思路:我对先锋文学,尤其是先锋小说,对那些带有实验性、现代性的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所以,我从大二开始发表学术论文起,研究的兴趣就集中在了先锋文学上。

高旭:您这种读书方式很有趣,很多人刚进大学,最开始喜欢读的应该是文学作品本身。

谢有顺:这是我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诀窍。大量阅读过刊,属于“面”上的读,这样我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也了解中国文学的现状。我读这些过刊,并不是每本刊物、每部作品都读,这不可能,但通过快速翻阅,我至少知道在什么年代、哪些刊物上,作家们都发表了哪些作品;哪些作家喜欢在哪些刊物上发表作品,哪些研究者经常出现在哪些刊物上;他们都在写什么、探讨什么,这是“面”上的了解。

然后,我再从中择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心比较有呼应的,做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如果我对某个作家特别感兴趣,就会把他之前发的作品都找来读,之后发的我也会密切跟踪。至于其他作家,我大致知道他们是什么风格,写了些什么就好了。对西方现代派作品的阅读,我也遵循这个办法,既读那些评述性、介绍性的著作,也精读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这两方面的阅读合在一起,就为我判断一些作品建立起了价值坐标。

高旭:这种阅读方式,完全是你自己摸索出来的吗?

谢有顺: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阅读方式十分普通,很多人可能也都是点和面结合的。但我那时毕竟只是一个农村来的学生,由于自卑,甚至都没胆量和老师接触,那些名师,更是只能远望,遥不可及。那时可供交流的同学也很少。如何读书,也就只能靠自己摸索。阅读的确是最好的导师。通过阅读,你就知道别人在读什么书,在思考什么,别的研究者是如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通过阅读,也能不断调整自己,不断寻找和自己内心相契合的方面。有了阅读的基础,就会有写作的冲动,当时写作的速度很快,一般都在宿舍写,即便周围的同学在打牌,很吵,我照样可以写自己的文章。而且,投稿出去的文章,哪怕是一两万字长的,几乎都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出来,好像没怎么被退过稿。

高旭:您好像很早就开始发表文学评论文章了。这种学术的自觉性,当初是怎样形成的?

谢有顺:谈不上学术自觉。其实那时我也写过小说,还发表了几篇,但最终发现还是做理论研究更适合我。我很早就知道,多数人是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以上的事情的。我从大二开始发表论文,最早是在《文学自由谈》《福建文学》《文艺评论》等刊,后来是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争鸣》甚至《文学评论》上发。我大三时写的一篇文章,有一万五千多字,谈先锋长篇小说的,就发表在了《文学评论》上。很多年后,遇见《文学评论》的副主编王保生老师,他还说,我可能是《文学评论》复刊以来年龄最小的作者。我当时懵懂啊,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而且《文学评论》给的稿酬还比别的刊物少。有一天我去门房领稿费单,碰到我们系副主任,他很远就跑过来对我说,祝贺你。那当然不敢问他为什么祝贺我,若干个月之后,我才隐约明白,是因为《文学评论》上那篇文章。当时在《文学评论》上发表一篇文章是很难的,现在就更难了。

高旭:为什么您在本科阶段,就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

谢有顺:一是得益于我有阅读基础,我对新时期文学,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经验不陌生,这就使得我的研究与当时的文学评论界是同步的;二是当时有一种写作的激情,胆子大,敢作判断,也能敏锐地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三是我会特别留意其他研究者的风格,自然也就比较早有文体意识,我那时的文章虽然深度不够,学术性不够,但文辞还比较讲究,比较早脱离了学生腔,文章的辨识度还比较高。直到现在,还常有学生或朋友来给我说,更喜欢我那个时期的文章,这既令我意外,也让我伤感。

更多访谈内容请点击下方

 当代文坛|谢有顺 高旭:学术研究是一种自我觉悟的方式 ——谢有顺教授访谈


请关注二维码,获取更多活动信息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2020深圳龙岗区学位申请房锁定政策(附查询入口)

2020-03-25

2020年龙岗区初一学位申请指南

2020-03-25

2020年深圳龙岗区小一学位申请指南

2020-03-25

广东省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南(第二版)

2020-03-23

广东省高校和中职学校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指南(第二版)

2020-03-23

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新冠肺炎疫情卫生清洁消毒指引(第二版)

202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