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进口药“消失”在公立医院,普通患者的出路在哪里?

进口原研药,正从公立医院“消失”。

2018年,第一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开始,25种药品中选,其中23种国产药品,2种国外药品。

2023年11月,第九批集采完成,1600多个产品中选,国产仿制药中选1583个,进口原研药中选70个。

从第一批到第九批,国产药/国产仿制药从两位数增长到四位数,而进口原研药才从个位数爬到两位数。

公立医院,正是集采的主体。这意味着,没有拿到集采入场券的进口原研药,也将失去公立医院一大部分市场。

最近有一位父亲自述,在医院想为6岁高烧的孩子用上进口的阿奇霉素——辉瑞产的“希舒美”时,却被告知“无药可用”,只有国产替代。

而这位父亲所在的城市,还是有着1200万常住人口的新一线城市杭州。

这到底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进口原研药为什么不能大面积进集采?

替代的仿制药,效果真的不好吗?

普通人又如何能买到进口药?

这些问题,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进口药“消失”

实际上,这不是舆论第一次关注到“进口药消失”。除开此次引起话题的呼吸道及生殖道感染药“希舒美”外,降糖明星药“格华止”在公立医院的“消失”,也曾掀起不小的讨论。

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二甲双胍原研药“格华止”,其自1999年在中国上市以来,一直是降血糖药物市场的绝对主力。米内网数据显示,二甲双胍在各类降糖药中销售量占比始终排名前三,2019 年国内二甲双胍市场达59.76 亿元。其中,格华止市场份额保持在80%左右。

但到了2021年,糖尿病患者发现,“吃了十年的‘小神药’格华止在公立医院断货了,取而代之的是3块钱100片的国产二甲双胍……”

今年以来,也有多款进口原研药传出退出中国市场的信号。

1月,全球第一市值药企礼来,发布了关于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的撤网申请说明:礼来产品线战略调整,目前由礼来公司国外工厂生产、礼来贸易有限公司作为总代的产品将逐渐停止向中国市场供应,最终在2024年1月底终止供应。

择思达是一款用来治疗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在2020年3月发布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中提到,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为6.26%,患病人数约为2300万人。

随着“撤网”的信息公布,择思达一时间内出现“哄抢”,E药经理人提到,有人“直接一次性购入了100盒”,有的炒至千元高价,有人从海外代购,价格是原价的3倍以上。

除此之外,

降压药“络活喜”

降脂药“立普妥”

化痰药“沐舒坦”

头孢曲松的“罗氏芬”

头孢克洛缓释片的“希刻劳”

用于止咳的“复方福尔可定”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恩理思”

主治胃炎、胃溃疡的“波利特”

……

越来越多的常见进口药,近年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们不禁发问,这些进口原研药,怎么消失了?

公立医院难进

先要明确的是,进口原研药并非真的大面积“消失”了,他们中许多依旧留存于市面,但是在公立医院,确实越来越难买到进口原研药了。

背后,涉及集采、医保支付方式、“撤网”等多重因素。

第一,集采的准入问题。

所谓集采,指的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药品的集中采购,好比“团购”,国家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与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谈判,达到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而主体单位,正是公立医疗机构。

这样的规则下,进口原研药,大多价高难入。

以降糖明药格华止为例,他绝对地位的打破,正源于2020年“集采”。当原研药格华止的市场价格在20元/盒(0.5g*20片)上下波动,大约1.1元/0.5g时,中国多家仿制药企业直接把二甲双胍中标价格打了9折,比如盐酸二甲双胍片有八家企业中标,最便宜的单盒仅1.29元(0.25g*84片),约0.015元/片。

最终,格华止落选,并陆续退出公立医院。

此次引发舆论关注的原研进口药企辉瑞产的“希舒美”阿奇霉素同样如此,其口服产品、注射产品、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产品在集采中都没有中标。

于是,原本集采只为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并无本意挤走原研药,最后却因为集采的规则,又让高价的原研药落选成为必然。

除此以外,为了确保“量”的完成,国家医保局还有一个前置条件:在一年周期内,参与集采的医院必须先完成集采中选品种的用量(由医院自主申报用量),然后才能用集采落选品种。

简而言之,要用其他药,可以,但请先完成集采药品的KPI,这部分就占到医院70%-80%。

于是,即便有医生想开原研药,医院的系统可能也会跳出提示,告之慎重。而另一边,余下的空间何时用、给谁用,也考量着医生、医院的用药公平和职业操守,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第二,医保支付方式带来的连锁反应。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医保局综合评审专家陈昊提到,当前,公立医院以医保收入为主,而对于同一通用名称的药物,也即药品成分相同的药物,医保只会支付基准的中选价,原研药价格通常远远高于基准价,那么超出的部分由谁来负担?如果患者不愿意,就没有人负担。

除此之外,当前推广的DRG(按病组)/DIP(按病种)为主的支付方式也让医院不敢用“贵价药”。

此种付费方式的核心是通过对疾病诊疗进行分组或折算分值,进行“打包”付费,也就是总额包干,“一种病一个统一价格,不管过程中做了多少次检查,用了多少药,费用不变”。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统筹地区开展了DRG/DIP付费,26个省份已实现省域内所有统筹地区全覆盖。

在此种支付方式推广下,使用“高价药”,对于医院而言,自然划不来。

第三,坚持不降价的进口原研药,还有“撤网”(各省为医院搭建的医药采购平台)风险。

辉瑞的希舒美阿奇霉素干混悬剂便是典例,在去年底落选集采后,今年4月,又因“价格高于上海红线价”,被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告知撤网。

这意味着,进口原研药如果不降价,不仅进不了集采,还将彻底失去医院这一大采购主体,只剩院外市场。

综合因素之下,当一名普通人前往公立医院看病时,其买到仿制药的概率便大大高于原研药。

疗效问题

对于普通人而言,进口原研药消失多少、消失多快,并不是最要紧的。人们最关心的还是,替代的仿制药,疗效到底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讨论之声不绝。

为此,2021年6月,国家医保局委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全国16个省份29家医疗机构对第二、三批国家组织集采的23个代表性品种,开展了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

结果显示,集采中选仿制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在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多次发表文章,论证过评仿制药与原研药效果相同。

不过,这样的结果,似乎并没有完全打消人们的疑虑。

一位同时服用过《我不是药神》中原研药“格列卫”和“印度神药”的患者苦笑:

“有些东西,你不体验真是不知道它们的差距,这就好像显卡里,型号同是GTX1060,但品牌却是影驰和盈驰的差距吧。”

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202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对仿制药的认知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和分析》同样显示:

15046例中国居民中,超过60%认为过评仿制药与原研药中“临床疗效”或“安全性”上存在差距;

在仿制药和原研药都使用过的人群中,49%的人认为原研药使用感受更好,47%的人认为没有差别,4%的人认为仿制药更好。

国内医生对于仿制药的认可度,也不算乐观。2022年,一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Health Policy Open的研究,分析了中国医生对于仿制药的普遍看法。数据显示,相比于原研药:

有26.4%的医生认可仿制药的质量

35.8%的医生认可仿制药的疗效

36.5%的医生认可仿制药的安全性

在临床应用方面,34.1%的医生认同“仿制药可以替代原研药”这一观点

来源:He J H, Shang D W, Wang Z Z, et al. Physicians’ perceptions of generic drugs in China[J]. Health Policy OPEN, 2022, 3: 100067.

此种整体调查结果与个体微观感知的温差,主要在于集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差异。

所谓一致性评价,在我国,主要看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当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的几何均值比值位为80%—125%时,即可认为生物等效。

图源:福建省医疗保障局

过去,这样的做法确实是国际的“金标准”,但是目前而言,则略显滞后。

以大洋彼岸为例,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于2022 年7 月发布了“治疗等效性评价供企业用指导原则”(草案)。其中规定,评价处方药品治疗等效性的科学和监管基本原则包括:

药学等效性、生物等效性,以及在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条件下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同。

相较而言,我们的一致性评价主要还是“理论上”一致,而不等于临床效果一致。

此外,与大众认知不同的是,原研药企最大的“护城河”,实际并不是药品成分,而是辅料、生产工艺,而这些内容药企不必公开。

所以仿制药即便做到与原研药成分一致,但是因为添加的辅料不同,也可能出现药物体内溶解性、生物利用度与稳定性、乃至疗效的不同,尤其是一些小剂量的药品。

工艺水平的差距,也会导致效果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头孢皮试,在国内,医院普遍要求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要做皮试,进口的原研药则不必如此。背后正是因为过去我国的提纯工艺无法严格控制药物的杂质含量。

与此同时,仿制者也可能存在投机、走捷径的行为,而忽视工艺、辅料、流程、晶型、异构等内在影响药物质量因素,难免存在纰漏。 这一点,《仿制药的真相》这本书有详细的调查记录。

出路在哪?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设计出完美的医疗保障体系,只能依据国情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深度老龄化国家,在医疗保障与养老体系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是参保人数的下降(这两年总参保人数减少了2908万人),而居民医药费用却在双位数增长,医保基金承压。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结构还有着庞大的中低收入人群,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薄弱。以2020年为例,中国有6亿人,平均每个月的收入只有1000元。这凸显了减轻民众医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我们无法既要又要。

于是,一条分化的线路徐徐展开:

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患者而言,公立医院依旧是最佳选择;

而对于有经济承受能力、想用进口原研药的患者而言,则可以选择不走医保的特需部、国际部、高端医疗机构,或者公立医院看病,外面买药。

对普通人来说,拿着医院药方去药店买进口原研药是最便捷的方式。药店属于院外市场,进口原研药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笔者去年在广州某三甲医院拿到进口原研药正是通过医生给单子,去外面拿药实现的。

还有线上平台。互联网线上市场正成为外资药企一块重要战场。新华健康报道,在国家推行带量采购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互联网线上市场。

如诺华与腾讯、勃林格殷格翰与京东健康、好大夫在线、健客、医联、平安好医生、微医、妙手医生、阿斯利康与腾讯等,类似的合作案例很多。

以京东健康为例,笔者在其微信小程序搜索“希舒美”“格华止”“沐舒坦”等集采落选或者“撤网”原研药,都显示开方买药即可买到。

如此来看,院外市场,正成为人们用药自由的另一块拼图。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能在创新和仿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毕竟我们不仅要考虑今天有没有药,还要考虑明天有没有药。

参考:

中国新闻周刊:医院为何难开进口药了?

He J H, Shang D W, Wang Z Z, et al. Physicians’ perceptions of generic drugs in China[J]. Health Policy OPEN, 2022, 3: 100067.

三联生活周刊:公立医院为何难以买到“进口药”了?

E药经理人:原研真比仿制“香”?原研药为何再次上演公立医院“消失术”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各类企业加码保租房,行业格局要变了

Sep 27, 2024

月子中心爆满,奶粉尿布热卖,2024,生娃居然大反转了?

Sep 27, 2024

高亏损、低毛利、身负对赌,闪回科技再度冲刺IPO

Sep 27, 2024

中国打响太空卡位战

Sep 27, 2024

16亿,扬州设立航天母基金

Sep 27, 2024

“卖水”年入超百亿,怡宝母公司冲刺IPO

Sep 27, 2024

收割中产450亿,又盯上县城贵妇了

Sep 27, 2024

统一被指要求经销商禁售果子熟了产品,无糖茶饮市场风云再起

Sep 26, 2024

为什么大家都不关心OpenAI了?

Sep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