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OpenAI营收将达千亿美元,前提是活过5年

10月3日,OpenAI在官网宣布,已成功获得6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66.9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结束后,OpenAI估值突破了1500亿美元。

然而别看66亿美元不是小数目,放在OpenAI身上,其实也就是一年多的亏损。OpenAI预计,今年营收可达37亿美元,亏损幅度为50亿美元。

(图源:OpenAI)

这还不是OpenAI亏损最严重的时刻,美国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称,通过对OpenAI的财务数据分析推测,OpenAI将于2029年实现盈利,届时营收将达到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74.8亿元),但在此之前OpenAI依然会存在较为严重的亏损,预测2026年亏损幅度将达到1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90.5亿元)。

作为全球AI技术的领头羊,OpenAI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但数年时间过去,OpenAI非但未能扭亏为盈,反而亏损幅度不断增大,而且到了流动资金撑不下去,在融资66亿美元之外,还要通过循环贷款方案向银行筹措40亿美元的地步。

另一方面,全球互联网巨头纷纷踏上AI征程,各类AI大模型层出不穷,OpenAI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群雄环伺下,OpenAI如何突围?

AI大模型,一场“烧钱”游戏

近两年,OpenAI陆续推出了AI大模型GPT-4/4o、小模型GPT-4o mini,并且引入了o1-preview和o1-mini模型,令其能够实现通用推理,学习像人类一样思考。技术迭代升级之下,ChatGPT的确越来越好用,并且为其他同行探索出了可行方向。例如彭博社报道称,谷歌也在开发类人推理AI,试图追赶o1模型。

(图源:OpenAI)

在OpenAI领先的背后,是巨额资金投入。 The Information表示,目前OpenAI主要承担推理、训练、人工三大成本,其中人工成本最低,每年仅需约15亿美元;租用微软服务器为ChatGPT及底层LLM提供动力的推理成本,一年约40亿美元;包含数据费用在内的训练成本,一年则需要约30亿美元。 问题在于,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任务需要算力支持,尤其是训练任务,后期所需的算力规模将成倍增长。因AI领域对算力需求不断提升,全球GPU巨头NVIDIA市值达到了3.25万亿美元,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的企业。

OpenAI竞争对手Anthropic公司CEO Dario Amodei表示,目前正在开发的AI大模型训练成本约10亿美元,未来三年内这一数字将飙升至100亿美元,甚至达到1000亿美元。OpenAI同样如此,未来大模型的训练成本也将突破100亿美元。正因如此,The Information才会预估2026年OpenAI亏损幅度达到140亿美元。

(图源:OpenAI)

亏损不是OpenAI的问题,而是整个AI行业所有企业共同面对的难关。 行业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尽管AI概念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但当前仅进入初创期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行业风险较高,盈利点日渐清晰,入局的企业也在增多。

只是受限于AI技术的特性,AI大模型的烧钱能力可能高于过去出现过的任何产业,从本质上来说,整个AI行业已经变成了烧钱游戏。 今年2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OpenAI CEO Sam Altman正在寻求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5万亿元)资金,意在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解决AI行业的算力需求。 要知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才突破3.3万亿元,仅为OpenAI所需资金的十五分之一,Altman的诉求根本不可能实现。

另外,《纽约时报》透露,若OpenAI未能在两年内转型成营利性企业,所有对其投资将转化成债务。快速转型并实现盈利,是OpenAI的当务之急。

内忧外患,OpenAI也为生存发愁?

ChatGPT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引爆AI热潮,无数企业跟风入场。Backlinko今年6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ChatGPT占前50个最常用的生成性AI网页产品月度网络流量的60%,稳居行业第一。外部压力虽大,短时间内却无法撼动OpenAI的地位,OpenAI更严重的问题出自内部。

今年2月和8月,特斯拉CEO马斯克两次起诉OpenAI,并将其Altman告上法庭,还多次在X平台嘲讽他只会内斗。马斯克之所以对OpenAI和Altman充满敌意,是因为他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图源:X平台截图)

OpenAI最初共有十一位创始人,如今除了Altman,只有语言和代码生成团队负责人Wojciech Zaremba仍留在OpenAI。还有内幕爆料称,5月份首席科学官Ilya Sutskever离职后,OpenAI就做好了倒闭的准备。核心技术人员纷纷离职,新人不堪大用,往往是企业倒闭的前兆。或许正是迫于这些压力,OpenAI才急于转型成营利性公司,并计划通过上市获取更多融资。

从OpenAI开发项目也能看出一些端倪,2024年2月,OpenAI正式推出了文生视频大模型 Sora。不少人认为全民创作视频、人人都是导演和编剧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时至近日,快手旗下的文生视频大模型可灵已上线数月,Sora却仍未推出公测版本,就连Sora团队负责人Tim Brooks都跳槽到了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该项目存在被取消的可能性。

(图源:OpenAI)

外部压力剧增,内部人才流失严重,内忧外患之下,OpenAI急需开源与节流。

在To B和To C场景,OpenAI都冠绝全球,并且与微软、苹果等全球头部互联网企业达成了合作。未来OpenAI所需要做的,就是与合作伙伴联手,开拓更多使用场景,让AI大模型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节流方面,重点则要落在小模型。AIGCRank统计数据显示,目前OpenAI大模型GPT-4o大模型每百万个输入Token的定价是5美元,输出是15美元。GPT-4o mini每百万个输入Token的定价是15美分,每百万个输出Token的定价是60美分,经济效益差距巨大。

(图源:OpenAI)

在满足个人或企业用途的前提下,牺牲一定的性能,降低使用成本,让每个人都用得起、愿意用,才是AI大模型普及的关键。 开发小模型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阿里巴巴、谷歌、百度等多家互联网企业高管都发声支持小模型,认为经过调校后的小模型在特定场景下体验足以媲美大模型。

基于GPT-4o mini,OpenAI也可以尝试开发参数量更少的端侧大模型,将推理任务所需的资源和成本转移到本地。 开源与节流双线并行之下,OpenAI当前面临的形势虽然严峻,却能够让投资者看到盈利的希望。

这几天,AI大牛Geoffrey E. Hinton获得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引发热议。Geoffrey E. Hinton在一次新闻活动中公开“diss”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表示“我的一名学生解雇了Sam Altman”且其为此感到自豪,Geoffrey E. Hinton坦言:OpenAI在成立时,主要目标是开发通用人工智能,并确保其安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奥特曼更关心的是利润而非安全。

站在OpenAI的视角来看,Sam Altman当前更关注利润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必须对OpenAI的生死负责。Geoffrey E. Hinton是正确的,但Sam Altman也是无奈的。

其实当前OpenAI所遇到的挫折,不过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比OpenAI更惨的企业比比皆是。以Anthropic为例,今年总成本预计将达到27亿美元,但收入却仅有4亿美元到6亿美元,约为OpenAI的十分之一。

不同于区块链与元宇宙,AI对生活的改变肉眼可见,小雷日常工作经常使用AI提炼文章、生成图片,身边的程序员朋友更是将ChatGPT当作工作的好帮手。随着技术迭代进步,未来AI行业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OpenAI很有机会成为笑到最后的巨头之一。

挫折只是磨砺,OpenAI未来可期

一年亏损近千亿人民币,的确是悬在OpenAI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也迫使OpenAI不断融资并加快转型。这些压力也是OpenAI持续发展的动力,促使OpenAI不断提升ChatGPT的能力。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一时的得失固然重要,长期的收益更令人动心。 OpenAI暂时的亏损投资者心知肚明,关键在于OpenAI未来能否带给他们足够多的利益。GPT每一代版本都做到了领先同类产品,且与苹果、微软等巨头达成了合作,再加上AI行业的快速发展,渗透进各行各业。在此盛况之下,投资者自然愿意为OpenAI持续投入资金,以求未来获得回报。

(图源:OpenAI)

身为行业领头羊的OpenAI虽遇到了一些挫折,但不会缺少投资,若能在两年内转型成营利性企业,并完成上市,大概率可以获得更多投资。 同时,OpenAI的营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2026年的亏损高峰后,2027年、2028年亏损幅度将大幅收窄。

未来几年不过是OpenAI发展之路的阵痛期,拥有强大营收能力加持,还有微软、Thrive Capital、微软、NVIDIA等众多投资者的支持,只要放弃不切实际的重塑全球半导体行业计划,OpenAI能够平稳渡过未来几年的困难时期。

预计2030年前后,AI行业将进入成长期,可供选择且体验出色的AI大模型产品日益增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促使AI工具提升体验、降低价格,消费者也将切实享受到AI带来的便利性。

当然,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在此道路上难免会有许多企业因储备资金不足、缺乏投资,而倒在路上。唯有冲破重重险阻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当前领导着AI行业发展的OpenAI,有机会成长为AI行业的特斯拉汽车。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出海0-1:你是否忽视了这些问题?

Oct 12, 2024

最有品的 AI 生产力应用,这次大更新值得升级

Oct 12, 2024

国产眼科器械产品大爆发,行业融资不停歇

Oct 12, 2024

字节“钞”能力,捧出美国生活类APP下载量TOP1

Oct 12, 2024

央行创设5000亿元互换便利落地,谁先受益?

Oct 12, 2024

老人每月被莫名扣费,罪魁祸首竟是深藏手机锁屏杂志的广告

Oct 12, 2024

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香港中港城航线今日试航

Oct 12, 2024

百年变局,日本家电大溃败

Oct 12, 2024

付了2.2亿却没拿到货?上海钢联起诉徐钢

Oct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