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云服务的中场战事,从AI应用开始

从去年的大模型之战,到今年的AI应用之争,云服务正在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AI这个杠杆将各家厂商的竞争策略更向前推进了一步。

“云+AI”能够孵化出多少可能?在业界眼中,“云+AI”则意味着新的悬念:云计算将朝着哪个方向进化?大模型的市场格局将有怎样改变?云服务巨头又会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大模型和AI应用,能否成为云服务商的第二增长曲线?

一连串的问号,人们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AI应用成“重头戏”

最近两年,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应用已在国内形成奔涌之势。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完成备案并上线、能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大模型已达190多个,注册用户数超6亿。

埃森哲最新调研显示,59%的中国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内继续加大数字化转型的投入,相比去年增加了6个百分点,同时有相当多的中国企业希望能够抓住AI技术,不断创新加速重塑。这不但显示出了各个行业对于AI服务的潜在需求,也显示出了大模型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在大模型领域重要的参与者云服务巨头眼中,这些不仅意味全新的商业逻辑正在浮现:大模型的应用消耗大量算力,可以带动云服务的收入增长,同时大模型会优化软件应用的功能和体验,带动软件业务收入的增长,发现新的用户需求,反过来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大模型的成熟。

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不仅能够帮助行业客户实现基于AI能力的业务创新与升级,而且不同于以往的技术迭代,大模型驱动着基础设施的重构,也带来了上层应用的变革。

如果回溯一下IT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在大模型出现之前,IT行业一直是“CPU+OS+软件”这样的组合唱主角,此后随着计算、网络、存储的虚拟化技术的日臻成熟,让算力成为了重要资源,也让云改变了基础设施的能力和形态。

而到了如今AI时代,“GPU+云+AI”这个新组合取而代之。在GPU为大模型提供算力支持的前提下,云服务商需要重新构建从底层到应用层的服务架构,而大模型将带来从研发到应用的重构。

同时,MaaS变成了云架构新的重要组成,成为云服务商竞相发力的重点,这会让云服务大厂的技术体系出现重大变化。随着云服务与大模型的深度融合,云服务商会以云的模式推动大模型的服务化和应用的规模化。

由此,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等云服务巨头,在经历了过去几年的低谷之后,纷纷以AI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用以重构自身的技术业务,从而带动业绩的增长。这些大厂发布的财报数据也显示出,来自AI的收入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今年8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季度业绩显示,云智能集团在最新财季营收同比增长6%至265.49亿元,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

百度集团公布的2024Q2财报则显示,智能云营收51亿元,同比增长14%。AI收入占比9%,高于上一季度的6.9%。

云服务巨头在AI领域的深度参与和大量投入,已让去年开启的大模型之战的硝烟渐渐散去,大模型带来的AI应用变成了现在的重头戏。

这意味着,以MaaS平台和AI原生应用为核心的全新云服务生态已经出现,以AI技术改造的应用软件在生态中会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由于云行业的“马太效应”,数据、算力和存储等底层资源将由少数云服务巨头主导,云服务的商业机会逐渐向上,向PaaS、MaaS、SaaS层聚拢,特别是SaaS,从研发到商业模式,均会发生根本性变革。

目前,各云服务巨头一方面以大模型对自身产品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另一方面向不同行业输出,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快速开发AI应用。

例如,腾讯旗下数百款产品均已接入腾讯混元大模型,通过智能化升级扩大付费用户基础。据介绍,今年一季度,腾讯会议收入同比翻倍,企业微信收入则同比增长200%。

由此可见,国内的云行业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浪潮的推动下,目前已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型云服务商开启了大模型及应用淘汰赛。在这样的背景下,云服务巨头纷纷厉兵秣马,开始了又一轮的激烈竞争。

从“被集成”到MaaS

在过去的几年里,包括阿里云在内的国内云厂商,在定制化项目侧的进展并不顺利。如今,阿里云提出的公有云优先战略,客观来看,虽短期政务相关业务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将作为良性效应为阿里云提供助力。

同样,腾讯云也在2022年开始便宣布“被集成”的战略。在更多年前,马化腾就说过,要把腾讯的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从短期来看,做总集成更有利于云厂商接到大单,在成长初期不仅能够探索垂直领域的具体场景,还能够增加行业know-how的积累。然而这种模式带来的利润率并不向好。长期来讲,云厂商做总集既影响利润率,还影响其自身业务形态发展。

因此,能看到的是,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不论是线索伙伴、产品开发伙伴,还是咨询或售后伙伴,各家都在采取持续发力的阶段,通过资金、云算力折扣,再或者是培训等等帮助自身生态内的企业加速成长。

而在如今,这种被集成形态则是又了新的抓手,即MaaS。

过去,国内云厂商的核心能力基本停留在IaaS层面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器相关三大件领域,对于PaaS层的云服务能力相较落后于AWS等一众海外云厂商。

但实际上,云厂商的价值则是要向PaaS平台发展的。“把IaaS、PaaS以及SaaS三者的优势拿出来做可组装的能力、能够在平台上做二次可组装、最终实现业务和平台的创新。”这是2023年Gartner十大趋势报告中对行业云平台的释义。

而这句话的关键词则在于“组装”,这也意味着云厂商要充分发挥的能力是PaaS平台,这也是国内云巨头近些年纷纷提出“被集成”的原因所在。

不过,其中的难点在于,对云厂商而言,其并不是所有的能力都实现了PaaS化,这就意味着生态伙伴不具备完全的服务能力;此外,在部分核心环节,云厂商还需要自身下场亲自做产品(比如数据库)以此来保证自身的高利润率,因此完全意义的PaaS化和生态本身存在一定的冲突。

AI大模型,也或者说MaaS正在悄然改变这种模式。

截至目前,能看到的是,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云、京东云等云计算大厂都已经推出了MaaS服务。

MaaS为云厂商带来的新增量具体体现在两种方式:第一,API调用服务。比如在这个过程中,云厂商可以根据用量或者时间来收费。第二,给训练、运行大模型提供AI算力服务。目前,随着国内模型参数的逐渐提升,以及垂直领域模型的爆发,关于模型训练的需求也在涌现。

对于生态而言,基于MaaS的模式,可以将生态伙伴统一拉至一个AI服务起点上,既规避了之前产品侧的冲突,同时在MaaS的生态模型下,云厂商可以基于足够强的利润驱动以作为底层角色,为生态企业提供更为彻底和边界清晰的服务保障。

可以说,相比此前,云厂商在IaaS和PaaS上的发力,MaaS的出现则为云厂商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不仅如此,MaaS对于生态的一个更大价值则是,基于数据训练表达的模型,让客户、开发者、创业公司和ISV等角色都聚拢在一起,一同降本增效。

从单纯的PaaS到MaaS,云厂商的生态策略正在进化。

云行业开启“淘汰赛”

对于任何行业而言,“价格战”都是最有效、直接的方式,云计算行业概莫能外。

云行业属于“烧钱”的重资产行业,加上企业客户每年的IT支出固定,市场处于存量竞争状态,哪个云服务商拓展了更多客户,拿下更多大单,其它的云服务商的业绩势必会受到影响。

云巨头的逻辑是,通过降价,可以提升云计算在不同行业的渗透率,扩展用户规模和黏性,还可以通过普及算力,释放技术红利,驱动非互联网行业从简单上云到深度用云,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持续降低边际成本,获得更高利润,以便实现新的资源采购与研发投入,以此巩固竞争优势。

AI大模型同样如此。今年5月,各个云服务巨头,纷纷大幅下调大模型调用价格: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主力模型,在企业市场的定价调整为0.0008元/千tokens,较行业平均价格便宜99.3%;阿里通义千问GPT-4级主力模型Qwen-Long输入价格为0.0005元/千tokens,降幅达97%,输出价格为0.002元/千tokens,降幅达90%......降价之剧烈,让大模型创业企业在价格上难以抗衡。

很明显,云服务巨头此番降价的目的在于扩大市场和用户规模,这会是他们的长期策略,云服务巨头希望通过降低大模型调用价格,刺激调用次数的大幅增长,算力成本会因此而摊薄,慢慢产生利润。

而且,价格的一降再降,能够吸引大量开发者和生态合作伙伴。在此过程中,其它的大模型服务商会因为价格和成本原因倒下,市场上的大模型服务商变得屈指可数,这就是云服务商推动“淘汰赛”的目的所在。

但这也反映出了云服务巨头的大模型思路有待改进。作为对比,OpenAI旗下的ChatGPT,其研发成本、训练成本和人力成本,每年动辄花费数十亿美元。这表明,大模型的技术和资金门槛非常高,而且需要不断升级,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其中的风险也是非常多的。

国内的科技巨头目前呈现出了大模型平台雷同的趋势,大模型产品服务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关键在于,AI大模型对于云服务巨头的进一步增长的带动作用有多大,随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AI是否会像这些巨头预期的那样,带来越来越丰厚的回报,这些都是未知数。

一个良性的大模型生态应该是:在有一两个足够好的基础大模型的基础上,其它巨头企业其实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算力、数据、大模型训练等中间层服务上,或者是大模型衍生出的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行业应用上。

但目前为止,能够与ChatGPT全面匹敌的原创性基础大模型还尚未出现,上层应用和服务更是无从谈起。现在的云服务巨头可以说是悬念迭起,AI大模型对他们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如今,亚马逊、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均以投资或者自行研发的方式推出了大模型产品,并在云、软件、AI应用与云服务融合方面,趟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

当前,国内的大模型和AI应用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和产业成熟度尚待提升,空间巨大,各方竞争激烈,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大模型的刚需用户群体?大模型的业务边界如何划分?大模型如何成为稳定持久的业务增长引擎?大模型在各行各业落地应用时如何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

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发者、合作伙伴、企业用户加入进来,让大模型和AI应用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引擎,从而让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与新优势真正显现出来,为更多行业带来新的想象与无限可能。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当AI陪伴成为泛娱乐确定性赛道,如何入局?

Oct 14, 2024

聚力·共好,第四届中国餐饮品牌节圆满落幕

Oct 14, 2024

“AI教父”获诺奖之前,曾对AI说“后悔”

Oct 14, 2024

A股疯涨,半导体企业赢麻了

Oct 14, 2024

一键式赎回债基,换了权益又跌了,多少基民这波搞错节奏?

Oct 14, 2024

“金九银十”回来了,车企忙推新车,销售加班到凌晨,直言“忙疯了”

Oct 14, 2024

新造车,得混动者得天下

Oct 14, 2024

马斯克的饼,画到了2026年

Oct 14, 2024

被马斯克称作“魔鬼”,OpenAI终于露出了它的“獠牙”

Oct 1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