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圳资讯>>城事资讯>>正文

关于这波牛市的几个疑问

你炒股了吗?或加码购买ETF指数基金了吗?如果有,最近你的心情应该像过山车一样颠簸。从2015年的疯涨与暴跌后,我们再次迎来对股市的疯狂。很多人曾设想过无数种中国经济刺激的方法,但应该没有人会想到,率先搅动中国经济的是股市。

牛市当前,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理性和纪律性。而市场的透明程度,交易措施,宏观环境,又超过了绝大多数人的心智能力,面对这样的市场,我们该具备怎样的认知与心态?

今天这篇文章试图回归一些基本常识,比如为何股市上涨,散户反而可能会亏钱?期待国家意志决定股市涨跌,为什么可能是一厢情愿?以及股市带动经济的假设,又存在哪些问题?

从普遍的悲观情绪到突如其来的财富冲动,一些股民的心理活动从短期“逃顶”演变为救经济、长期慢牛、赌上国运,最终走向“金融民族主义”的疯狂。但在这样的股市中,不仅需要长期投资经验和投资纪律,还要有从容应对亏损的能力。若没有这些基础就盲目入市,不仅不会增强经济信心,反而可能削弱对经济的信任。

01 被盈亏左右的认知

在9月26日和9月27日A股最初上涨时,大家的看法出奇的一致,这是9月24日央行股市再融资政策导致的一次短期刺激的行情,当时大家讨论的都是这次行情能持续多久,何时“逃顶”的问题。在正常的预期下,大家都明白因为互联网的原因,股市周期会比过去更短,可能顶部会更快到来。

但旋即十一假期,这波行情随着十一假期的舆论开始放大,各个券商也开始全力宣传开户事宜,越来越多人决定在国庆假期后投入股市。就在这个过程中,散户对行情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认为是短期投机市的人开始减少,长期牛市起点的观点在增加。各种“中国人再次造富机会”的说法流行于网络。

更进一步,越来越多人相信股市的疯涨是国家下的一盘大棋,用股市给居民发钱,进而拉动消费带动经济腾飞,全国经济活力必将因此而激活,中国会因此走出疫情后的经济阴霾。在这个背景下,长期牛市看来不可避免,不管何种方法,这次股市都成为解决经济困境的“定海神针”,而官方必将不惜代价维持股市快速上涨。如此看来,连风险都不再存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可以多快入市了。

以任泽平为代表的所谓“经济学家”也开始为这个观点火上浇油,开始长期唱多中国股市,并说出10月8日开盘即收盘,一定会直接涨停结束。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8日股市确实逼近涨停高开,但迅速回落。而9日上证指数更是重挫6.62%,连续跌破3400点与3300点关口。且这两天主力资金天量离开市场,上市公司也发布大量减持公告,明显对中期走势缺乏信心。虽然之后的市场仍然扑朔迷离,不过国庆假期间这个用股市牛市发钱带动经济的设想,应该说不攻自破了。

但这里面折射出的问题其实非常恐怖,就是“人会被其愿意相信的观念影响”。在一个经济时代,人人都有财富增值的冲动,尤其在已经被压抑了快两年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个可以“财富翻倍”、甚至很多人认为可以翻好几倍的机会。这种求财冲动被激发并非不可理解。但关键就在于,一旦将真金白银投入其中,这个“财富翻倍”的预期将彻底改变认知。

这样的预期在10月9日非常明显,上午指数大跌时,大量人表示不慌,下午“国家队”一定会救市,并在下午指数拉涨一点时表示自己预测成功,但其后的走势证明这个“国家队救市”的愿望是一厢情愿。

关键问题在于,到底是“希望”国家队来救市,还是“判断”国家队会救市。前者是欲望,后者是理性,这看似很容易分辨,但当一个人真金白银投入股市时,这二者的界限却会变得非常模糊。类似的例子频繁出现在各种赌徒身上,不管曾经是多么理性的人,上了赌桌,把欲望误以为是理性,扭曲对世界的认识,最后赔得倾家荡产。

这还不是个单一的认识论或伦理学问题。分不清是判断还是希望,是很多人在股市亏钱的原因。寄望于存在资产翻倍的机会,唯恐“上车”太慢而在暴涨时买入,下跌时又担忧资产缩水,恐慌性抛售,不敢控制持仓成本——追涨杀跌,基本等于把亏损最大化了。

为何散户都知道追涨杀跌不好,但总是难以抑制地追涨杀跌呢?说明绝大多数人高估自己的理性和纪律性,以为自己可以轻松驾驭恐惧与贪婪,但真金白银投入,恐怕才能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散户,才是机构投资者们的“韭菜”。

电视剧《繁花》

02 股市上涨,散户反而可能会亏钱?

当然,面对每日暴涨,周围的人晒出浮盈几十万的截图,几个人能忍得住呢?但即便如此,关于股市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更细节的剖析。

这轮暴涨吸引了很多新股民入场,但他们对股市了解甚少。很多人8日早上买入,下午浮亏5%以上想要割肉卖出,却不知道T+1的交易规则,奇怪为何无法出售。更有甚者,早上个股涨9%买入,到下午所买股票只剩1%涨幅,但却奇怪为何股票是涨的,自己却是亏钱的。这样来炒股,想不亏都难。

股市是个庞大的系统,每个人买入卖出,都不知自己的交易对手,渐渐的有一种与庞大有机系统交易的感觉,仿佛股市上涨像植物光合作用一样,会自然而然发生,而个人只要判断”大势“,自己的账户就会自动增值。与股市相关的种种大而化之的判断就从此处来。但细节来看,股市还是一个“一对一的交易”,股指上涨是每个股票的加权求和。

了解以上信息才能知道,除非你买股指基金,不然没人能随大盘获益。这就是为何半个月间股市涨了快有30%的规模,很多人仍然未解套的原因。进入2024年,国家队靠拉住大盘国有股让指数没有下降太过剧烈,但股民手中持有的股票可能会比大盘下跌得更多。

因此不能用大盘的涨跌来做个人炒股的参考,你的账户并不随指数变化。如果股市像这两日间剧烈波动,股民又追涨杀跌,就算股指从3200点涨到4000点,股民仍然有可能是亏损的。而且就算你浮盈30%,可能设想就算股市下跌一个跌停,我也有20%的收益,到时候卖出就好。如果你购买小盘股,微盘股,因为股市是一对一的交易,而不是与庞大系统的神秘交易,你可能遭遇在股市下挫,成交量萎缩时遇见没有交易对手的窘境。到时候所有人都想卖,而没人想买,挂几次卖单都无法售出,而股价和你的盈亏就这样一路缩减下去。

对散户而言,股市暴涨不仅不是一个低风险的套利机会,反而是一个高风险的亏钱危机。

电影《股疯》

03 国家意志可以决定股票涨跌吗?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回头来看,股市到底是什么?究其根本,股市是一个投资于企业股权的市场,而企业股权与企业净利润高度相关,企业净利润与股东收益的最直接关系是股息分红,而股价涨跌代表预期,却需要根植于企业利润。在美国股市中,股价上涨与分红收益的比例大约在3:1到5:1之间,股价上涨当然会更为显著,但这两个数字不会极端背离。

所以一个市场如果存在长期投资者,必然是因为长期股价上涨的预期,而这必然关联整体市场或个体企业利润的增长。在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设想因为政策等原因股市突然大幅上涨,这无论如何都是不合理的。如果有政策制定者希望短期投入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在改变资金与供需情况下大幅拉涨股价,这里就形成一个零和博弈。因为价格必然回落,那么回落前谁持股,谁就会承担损失。

站在政策制定者角度,如果国家资金持有股票到高点抛出,那这就是赤裸裸的“割韭菜”,与民争利的行为,这对现在的经济没有任何好处;如果国家资金长期持有股票,甚至在股票回落时继续买入,那这种主动给投机资金送钱的行为又是为何呢?即便从财富效应的角度,很多短期机构投资者也是外资,这不是国家主动给外资送钱吗?所以理性分析,央行提出给非银机构和大股东的“再贷款”措施,肯定是在股市下跌,成交量和流动性枯竭的情况下,给市场提供被动的流动性“止血”的措施。但这个消息却以讹传讹为央行要亲自下场拉抬股价,成为对股市长久上场的预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近期股市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资金涌入,这与中国目前的“资产荒”密切相关。疫情后,市场上缺乏赚钱机会,导致资金压抑已久。由于经济基本面尚未改善,许多机构资金无法长期持有股票(最近每天大额和超大额资金以千亿规模净流出),因此股市上涨更多依赖于散户资金的进入。近期确实有大量散户新开户,但中国的新增股民和股本毕竟有限。

股市如果依靠新资金不断涌入来推动上涨,迟早会面临流动性枯竭的情况。当市场缺乏长期盈利支撑时,获利的投资者会选择了结利润,还是继续持有,冒着长期下跌的风险?如果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选择获利了结,那么股市到底需要多少新资金才能维持上涨呢?

在这里我们又遭遇一种“国家意志万能论”,认为国家意志可以决定股票涨跌,如果不惜资金投入,这在理论上当然有可能。但在基本面没有改善,股票不可能以股息分红维持长期持有的情况下,短期拉动股票大涨必然导致行情逆转时接盘者损失,那国家意志制造一批行情逆转的接盘亏空者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认为短期大幅上涨是市场不理性所致,而国家意志要维持的是长期的“慢牛行情”。如果国家可以如此随心所欲掌握股市涨跌,甚至可以维持股市涨跌节奏。那过去两年为何不这么做,而让股市长期阴跌呢?

这又可以回到了第一章所讲“被盈亏左右的认知”,当一个人持有大量股票,相当于为自己布置了一道「股市必然会低风险长期上涨」的证明题,为了这必然的答案,当然会编造出形同神话的论证。轻率相信这种论证,可是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的。

电视剧《繁花》

04 股市带动经济发展,可行吗?

另一个需要祛魅的是“股市带动经济论”。如果有人不能接受这个短暂的疯狂上涨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投机,那么他或许会认为,近期的股市行情背后有某种战略性的目的——一场精妙的计划,于是“股市带动经济论”就出现了。

诚然股市会带来一定的财富效应,如果在股市中大赚,股民自然更有底气消费。但股市本身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进入股市的资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2015年股灾前,就存在“脱实就虚”的批评,认为大量资本进入股市进行投机,而没有在实体经济中进行投资。虽然以权力意志阻断资金自由投资并不是好事,但并不代表这个问题的反面合理——即股市投资促进实体经济。

从短期来看,一个个体的资金可以用于消费、还贷、购房,也可以投入股市;一个企业的资金可以用于再投资、员工激励、偿还贷款,也可以投入股市。当股市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投机资金时,对同时期的大额消费、楼市、企业再投资当然会造成一定的虹吸效应。所以“脱实就虚”的批判是伤害资金支配自由的。

但最近出现的“以虚促实”的说法更是轻率。股市的交易不计入GDP,不进入实体交易消费。所有影响手段都非常间接,例如很多人认为当股市维持上涨,就可以促进企业股权融资,带动企业再投入。这当然可行,但在这个情况下,就需要更多资金进入股市,长期维持股市增量,这又与居民在股市里赚了钱便可以激活消费与楼市构成矛盾。因此,一边设想国家通过股市“发钱”,一边设想企业通过定增和IPO获得资金,两件事本就彼此矛盾。

很多在10月8日早晨进入股市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了,这不仅不是发钱,反而是亏钱。股市发钱”和普通“发钱”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赚有赔,后者则普惠市民。且作为一个手段和配套机制都不完善的市场,散户进入中小盘股的领域,其个性早被大机构投资人摸透,在股价大幅波动之中,一遍一遍被机构盘剥,其实10月10日的行情就非常明显,全天特大单与大单都与散户操作完全背离,股市下跌散户出货他们吸入,股指拉高一点散户追涨他们抛售,全天机构继续净流出,而新的散户继续大幅增持。这就是为何不论股市指数上涨或下跌,绝大部分散户的收益往往都低于指数。

通过股市“发钱”,不仅因为股市的特点会滞留在资本市场内,且分配既不公平,也无效率。最后大量盈利都会被机构拿走。如果你设想国家藏富于民,国家释放流动性亏钱而居民获益,但国家执行股市投资的很多都是社保基金等公益机构,如果社保基金大亏,这真的是一种对居民有好处的方式吗?

如果真要“发钱”,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使用股市这个方法的。不管是要刺激居民消费,还是刺激企业再投资,就算不直接发钱,对居民端发消费券,提高所得税起征点;对企业减免增值税,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是更直接和有效的方式。设想一盘用激活股市短期暴涨救经济的“大棋”,实在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

电影《夺命金》

05 有所不为的求财者

在全民炒股的氛围下泼冷水当然是很不讨好的,说错了愚蠢,说对了丧气。但从大家普遍的悲观,到突然的财富冲动,这个冲动从短期寻求“逃顶”的投机市,到股市救经济,长期慢牛,赌上国运,金融大战,一步步让股民们走向疯狂,为一场本就荒唐的投机想像出更加荒唐的情节——金融民族主义。

只不过和普通网络意淫不同,这种想象对于每个投入股市的人,却都可能造成真金白银的损失。在最开始有多大的预期财富翻倍,遭遇股市波动和财富缩水,对个体的打击就更加剧烈。在这样的股市,不仅需要长期投资的经验,被磨练出的投资纪律,也需要对亏损承担的从容。在这些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入市,不仅不是对经济恢复的信心,恐怕更是对经济信心的打击。

在这波牛市前,我们或许都该扪心自问:你有足够的自控力吗?你有长期投资经验和承担大幅损失的余裕吗?你对资本市场的知识足够了解吗?如果这些都没有,只因财富神话和嫉妒心而投入,靠“大棋论”维持信心,追涨杀跌,恐怕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即便你现在理性,知道这是短期投机市,但你真的能判断“逃顶”的时机吗?还是只是跟随发布会或网上的技术分析?更扎心的问题是,散户是来“逃顶”,还是为机构“逃顶”做缓冲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大量资金涌入,加剧了股市波动,每天大涨大跌,进一步加大了散户炒股的难度。散户的天性是追涨杀跌,而这样的市场放大了散户的弱点。涨了怕错过,跌了怕亏更多,这虽然符合理智,但也给了机构机会,通过微操作收割散户,放大其亏损。慢涨慢跌时,或许还能保持自控力;但在大涨大跌的环境下,对散户的要求实在太高。

乘着还有浮盈或亏得不多,还是落袋为安的好。当然,本文并不是一个投资意见。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深圳之窗】,关注后在对话框内回复【资讯】即可获取深圳的各种资讯内容,包含深圳入户,深圳天气,深圳交通,深圳人文,同时,扫描关注文下企微号,可以了解深圳近期的各种福利活动优惠等信息



版权与免责声明: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请在阅读本免责声明之前注意以下内容:

1.该文章主要收集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的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指导。用户应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信息的风险。

3.该文章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如发现本网站上的文章涉及侵权问题时,建议您立即联系本网站的站长或管理员进行删除处理。

相关推荐

专访vivo黄韬、韩伯啸:深度合作确立优势,技术创新推进发展

Oct 16, 2024

人这一生,不妨放松一点

Oct 16, 2024

刚刚,地平线通过聆讯,上市只差敲钟

Oct 15, 2024

现在是零售业并购的好时机吗?

Oct 15, 2024

狂推低价的宜家,真急了

Oct 15, 2024

女子马拉松“破210”,意味着什么?

Oct 15, 2024

英特尔,你得支棱起来啊

Oct 15, 2024

营业额超100亿的复星旅文为何还要“卖”?

Oct 15, 2024

外籍人士在深圳坐地铁更方便了!

Oct 1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