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魅力深圳>>文化教育>>正文

《大学》大人之学——高予远论现代职业伦理的生命依据

以生命的学问为基本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对于生命的重视,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探讨。正如梁漱冥先生所说,中国文化的要义,或说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便是伦理本位。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份子,有着相应的社会角色与职业定位,那么设定何样的人生追求?树立怎样的职业伦理?如何正确处理职场关系?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近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予远亲临深圳图书馆授讲,以“《大学》与职业伦理”为题,与广大读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大学》居“四书”之首,围绕“三纲”与“八条目”构建了一套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体系,高予远指出,“《大学》为大人之学。”何谓“大人”?不同于最初人们称“有德有位”为大人,孟子视“有德”即为大人。“有德有位”的大人,体现的是政治学上的积极意义;孟子所谓的大人,更能体现人之为人的独立性、自由性,更具有普遍价值意义。今天的我们作为神圣的劳动者,可能无位无权,但人人机会平等,只要有志“明”自己的天赋“明德”(人权)、亲(新)近自己身边的人且“物与”,止于至善,是可以成为像孔子一样的“素大人”的。因此,“大人之学”的本质,就体现在浑然与万物同体,即以万物同体的生命基调,感触理解思考万物,他人之乐即我之乐、他人之苦即我之苦。

什么是人伦?人伦即指人与自己、人与人和人与万物的天理关系。高予远认为,人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尽伦明性”,从而实现人之为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形上抽象意义上的人伦,是人之为人的基础与前提;角色人伦或职业人伦是将这个抽象的人伦,演变为一个活生生具体的可感有丰富细腻韵味的人情人伦。

人伦的义理顺序,体现在“三纲”上,即“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明明德”是“人有伦”的第一要义。明德之志是人生而具有的神圣尊严,即仁义礼智信,“明明德”是讲人与无限自己(天人之际)的关系。若一个人无明自己内在明德之志,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蔑视自己生命的人。一个蔑视自己生命神圣美德的人,是难以进而实现与他人的“亲”与“新”的,更无法实现“物与”。

从“明明德”这个基础扩展延伸开来,“亲民”或“新民”便涉及到“我”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结为五伦,即君臣、父子(师生)、兄弟、夫妇、朋友(含他人)。这五种关系里,“我”与他人不仅都有相当的独立性,且这种关系是一个“礼”的关系,彼此相处,是要符合社会规则与法律规定的。这种礼与法是基于“人伦”基础上的“胞情”,并引申出“物与”这样一种发自生命的学问——中国儒学深处的一种敬天爱物的情怀。

止于至善是什么状态呢?高予远认为,即“内,自强不己‘明明德’;外,仁民爱物,敬天地之正”。人伦的义理顺序由明明德(过程)至亲民(过程),再止于至善(境界),构建了一种完整意义的人伦。这个完整性,既体现在是对“人与物”的尊重,同时也是自我人性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的完美实现。

进入现代社会,人必在某种职业中实现自己,而职业的多样化、复杂性与危机化,对职业人伦的树立与践履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如何定义现代职业人伦?职业人伦是人伦在职业中实现,近似儒学的角色人伦,即在社会角色中尽伦明性。高予远强调,“真正的职业人伦应是止于至善的”,这就要求我们反思现在的职业精神,从个体角度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所在职业的属性,但从人类社会的神圣性发展角度来言,我们确实有必要从人与天地的神圣和美性来思考今天的职业人伦,有必要回到《大学》,回到古典,挖掘其中对于现代社会人格构建、人伦塑造、德性实践的积极价值,并作符合时代的诠释,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传承并发扬“大人之学”。

据悉,本次讲座为“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伦理”系列讲座之一,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专项资金资助,由深圳图书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商务印书馆深圳分馆、深圳市云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合作媒体深圳之窗。(晨风)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qrcode_for_gh_04f6adc5f733_430

相关推荐

深圳龙华区首批文明示范校园出炉(附学校名单)

2019-08-27

2019年9月深圳新增13所新学校 今年预计新增学位5.4万个

2019-08-27

南山国际山地电影节即将开幕 多项政策扶持本土山地电影

2019-08-24

2019年深圳各区新改扩建学校情况一览

2019-08-23

2021年高考生选科报考具体要求

2019-08-22

2019年10月深圳市自学考试报名点一览

201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