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公布,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战略”和“身心障碍者”概念。据悉,这是自去年出台无障碍城市实施行动方案之后,深圳创建无障碍城市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为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每年12月5日将成为“深圳无障碍城市宣传促进日”,举办多种形式的公开活动。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到2030年,形成无障碍全产业链和全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深圳经验”;到2035年,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无障碍城市范例,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全面建成。
现状
缺乏规划致无障碍设施建设慢且易被侵占破坏
2018年初,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目标,并于同年11月26日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其最大亮点是理念非常创新,从以前仅强调物理空间改善的“无障碍环境”,向集“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器物环境”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拓展,后者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建设。
此次《规划》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制定,将成为指导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称,深圳在全国无障碍发展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无障碍城市理念和文化尚未完全树立;
二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集成不够,由于缺乏总体规划,部分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度较慢,部分已建成的也经常被侵占或被破坏,严重影响了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和使用率;
三是城市信息无障碍服务和软件支撑落后,如公共场所和交通系统中,无障碍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语音系统仍较为缺乏;
四是无障碍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深圳有数万名身心障碍儿童和持证身心障碍者,常住老龄人口已达120万人,但能提供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或企业相对缺乏。
截至2017年底,深圳共有身心障碍者康复机构55个,能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机构仅4个,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才3个;五是无障碍城市建设科研和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尚无深圳高等院校开设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专业学科。
上述问题的形成,使得相当一部分身心障碍者形成了接受被动救助的思维习惯,简单往返于固定的区域生活圈,难以走出家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和发挥自身才能,致使社会参与度较低。
行动
率先探索制定“无障碍城市标准”完善无障碍法律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让“通用设计”理念成为全城市各行各业的共识,为身心障碍者融合社会提供合理便利,形成“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从文化理念、制度和器物三维共建的无障碍城市制度格局基本形成,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无障碍城市制度成效初显。
到2030年,形成无障碍全产业链,《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无障碍目标全面达标,形成全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深圳经验。
到2035年,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无障碍城市范例,增强无障碍建设核心引擎功能,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全面建成。包括面向全球提供安全、包容、普惠、绿色的无障碍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目标实现,无障碍公共服务达到共享可达、一体化、系统性和便利化;无障碍领域创新能力突出、活力充沛、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无障碍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无障碍城市治理体系完善,无障碍法律和政策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备;全社会无障碍文明规范形成等。
《规划》规定,无障碍标准及法规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包括视力障碍者、听力障碍者、肢体障碍者、理解认知障碍者等身心障碍者在内的所有人的信息服务需求,以及信息无障碍新技术的发展空间、未来可能的信息无障碍需求等。
据悉,接下来深圳还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率先探索无障碍法制创新,修订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
相关文章
搜索或扫描文末二维码,关注【深圳之窗】微信公众号,了解深圳最新生活资讯,回复【福利】,更有深窗粉丝福利领取
深圳之窗 微信公众号一大波便民功能上线啦!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中回复“ 摇号 ” 即可实时获取申请最新结果;回复“ 电费 ” 即可在线查询用电信息以及缴费!
分享到
